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教育界所重视并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一、巧用媒体,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文字优美的写景文章,有些景观与学生有千里万里之遥,教师不可能让学生随时亲临其境、亲睹其景。揭题时,可以巧用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面对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做到目观其行、耳闻其声。如教《草原》一课时,上课之前,我就给学生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学生听着美妙的歌声,欣赏着我专门为这节课找来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天底下,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牛羊成群,在悠闲地吃草、漫步,一座座蒙古包错落有致……在导课的时候,我就问学生刚才听了歌曲、看了图片的感受或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中的草原,自然引入新课。
二、巧用媒体,破解难点
电教媒体可以把难懂的文字转化成图片或视频,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样,可以很容易地解决教学难点,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詹天佑》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理解“人字形”铁路线的设计和火车如何在“人字形”线路上行走。为解决这一重难点,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将青龙桥的地形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此地形有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将“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和火车行走用动画形式演示给学生看。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人字形”线路设计的独特作用,从而增强了对詹天佑这位铁路设计专家的敬佩之情。
三、巧用媒体,再现课文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趣味性、故事性极强的文章,学生本来就喜欢,但是教师如果处理不当,只是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地讲解,就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如果教师事先能将其中的故事做成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会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如,在理解“包公审驴”的过程时,我播放配有相关音乐的审案录像,随即出示一组讨论题:包公是怎样审案的?你认为他的智谋高明在哪里?汇报交流后再让学生表演“包公审案”,学生在看和演中,体会出包公的断案如神、智谋的高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巧用媒体,启发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电教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丰富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想象力。在《迟到》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两个画面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先让学生从屏幕上观察“我挨打”的情景,结合课件里配的鸡毛掸子发出的“咻咻”声,感受父亲的严,让学生想象小海音此时的心情。学生就从父亲“拖、抡”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想象此时的小海音内心充满了对父亲的“恨”。再出示“父亲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想象父亲此时要对小海音说些什么。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一切都源自——爱。图文并茂,学生能直观感受小海音此时心中充满无限的自责和悔恨。在讲述小海音的转变时,教师出示课件,补充小海音后来取得成就的资料,这些成绩的取得正缘于小海音的知错就改,正缘于父亲那博大的爱。学生的想象很丰富,发言很积极。在想象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明确了文章的中心,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手段,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重难点、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城县实验小学)
编辑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