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即教与学,关键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人类的思维开始于问题,无论是科学探究还是科学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所以教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在于教会学生从问题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努力构建“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为研究对象,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从教学活动的开端、展开以及活动的归宿和延伸的各环节,都紧紧围绕问题展开,进行教与学活动。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习惯接受式教学,习惯被动学习,教师习惯灌输教学,因而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现实中的生物课堂基本上也是老师问、学生答。我们的学生所擅长的是解决现成的问题,而不会发现问题;长期的“师问生答”式教学,严重弱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缺乏问题意识具体表现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提出问题。教师应当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势的前提下,改革创新,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化灌输为思考。学生也只有在主动学习和思考中才能不断提升自学的能力,也才能为终身学习这个目标奠定基础。
二、以《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一节为例,开展“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笔者以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
1.问题的提出(知识的启动)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出问题是有讲究的,除了要遵循学生学习曲线外,还要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并充分体现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因此,教师应该在恰当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如本节课的导入,教师可以以“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开始:以前人们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物质来自土壤,这个观点正确吗?你要怎么设计相关的实验来验证呢?为什么说“万物生长靠太阳”?
在课堂的开始,提出问题,可以激励学生去学习、去观察、去实验、去创造。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就会比较有方向和目标。
在接下来的新课教学中,教师再根据各个实验来设计“问题探究,科学实验”。在各实验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驱动学生攀登科学高峰。如,教师在阐述普利斯特利实验的过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若你是普利斯特利,你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思考,不仅能体验到科学家的思维方式,还能尝试分析实验结果和结论。
2.问题的点评(学习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经过讨论和思考之后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并记在心里。学生答后,应该给予及时、积极和合理的点评。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考方式。教师不仅要听清楚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也要适时提醒学生回答问题要全面。
3.问题的结论(学习的结果)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自己总结或是让学生尝试总结。问题本身与问题的结论要有逻辑关系,前后衔接且相互呼应。在结论的表述也要力求精简、科学。如,“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发现的五个重要实验,可以从中得出光合作用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没有回答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提示要从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回答,或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总结。
4.由问题引出问题(学习的推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的布鲁巴克也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从而自己提出新的问题。如,学生解决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有关问题后,在组织“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时,我作了以下两方面的改动:一是改验证型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二是实验的准备过程让学生积极参加,如遮光和光照,让学生充分感知探索经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的问题,“为什么要把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为什么叶片放入酒精后要隔水加热?”等问题。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问题不断深入的探究,将带领我们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同时,走向一个更加豁朗的世界。
三、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构建“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笔者认为,以下四方面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1.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进行设问。
如在教学“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体液调节”时,教学开始展示科学史素材:1902年1月英国生理学家贝利斯和斯他林所做的实验,由此引出:在神经调节之外,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可以由某些生物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体液调节”。那什么是体液调节?怎样进行调节?通过科学史素材来引入课题,除能迅速使学生集中注意、激发认知需求之外,还能促使学生形成学习期待。
2.面向全体,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学生或通过学生自动举手的办法选择答题的对象。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问题,或把较难的问题分解,以阶梯式提问形式出现,由易到难,照顾到多层面的学生;或在某个学生回答之后让其他学生发表看法,从而扩大提问参与面。
教学过程还受到各种各样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民主作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情投入等都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若教师信任、关怀学生,经常给学生鼓励或赞扬,可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所以,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成功开展“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素。
3.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提出问题后,切忌不等学生思考,就匆匆忙忙要学生回答或由教师代替问答,这样的问题问了等于没问,属于无效问题。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要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回答完问题后,还需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补充或更正自己的答案,或由其他同学来评价或补充。只有给学生充足的解决问题的时间,才能促使学生产生新颖的想法和充满创意的探索方法。
4.善待问
学生发问是实现课堂教与学交流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多以问题作为渠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对待学生各种问题的态度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当关键的。
新的教学环境下,大力倡导、鼓励学生质疑,面对处处充满着信息的时代,学生的问题可能会使教师一时无法解决,可能会问得不着边际,可能会打乱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教学程序,可能会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因此,我认为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扩大阅读信息量,博采广学;其次,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师生的交流是平等的、互动的,要注意发现和保护学生问题意识的“嫩芽”,想方设法为他们创设适宜的“学习生态环境”。
四、“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必将成为联系教与学的“纽带”
现代教育理论把学习看作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被看作为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模式不再单一,学习方式多样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可以肯定的是,那都将是以问题为中心设计的教与学的模式。
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将问题作为生物知识建构和发展能力的载体,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并引导学生由问题引出问题,不断将学习向更高层次推进,实现自主学习,真正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由此可见,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新侨中学)
编辑 郭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