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实施愉快教学之我见

2013-12-29 00:00:00潘国标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2期

摘 要:作为一名平凡的初中数学老师,无法改变素质教育下应试教育体制的横行,无法改变学校对于升学率的要求,无法改变家长对于学生高分成绩的期盼,能做的就是要让每一个45分钟都能实现负担最小化、效益最大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给学生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变被动为主动,让每一节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学生都会由衷地叹惜:“这么快就下课了啊!”

关键词:初中数学;非智力因素;愉快氛围;教学效益

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方方面面,在笔者看来,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师生精神层面的问题,如何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形成主动向上、轻松愉快的教与学的氛围。在“分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老师们浴“题海”奋战,学生奔波于不同的“补课”战场,师生疲惫不堪,高耗,学习成效平平,低效。因此,要想达到低耗高效的教学状态,就要优化课堂教学,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进行愉快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高效率地学习数学。

愉快教学,就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让师生都能在轻松、愉快,没有精神和心理压力,精神饱满的状态进行教学活动。同时,愉快教学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需要。愉快教学,就是要教师利用情感、兴趣、需求等这些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愉快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和他所教授的学科之间的连带关系是无法斩断和忽视的,教师的言行举止、一颦一笑、精神思想都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染学生,传递无声的信息和情感。这各种信息传递到学生脑子里,呈现“友好、亲近、易接受”的心理情感,就会建立起他们对于老师的热爱、尊敬和信任。爱屋及乌,爱其所教授的学科。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体态仪表端庄,言行适宜,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平等、和蔼、亲切地对待学生,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心境和求知欲望,实现教与学的高度默契配合,提高教学效率。

二、融入生动有趣的数学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可见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作为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仅要拥有渊博的学识、慈母的爱心、严父的刚正,还要拥有山鹰的“厉眼”,能够在生活的大丛林中,准确地捕捉到适合学生的教学“猎物”。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具体的生活实例抽象化,在不断的解释和应用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感受到数学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如,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好奇心和猜想。在教授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时,为了方便大家的记忆,我编了一句口诀:前平方,后平方,前后2倍放中央。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轻松地记住公式,还能激发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尝试自己编口诀或是顺口溜。再如,教授“字母表示数”时,在课上引进了一个小儿歌:“1只蛤蟆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2只蛤蟆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扑通2声跳下水;3只蛤蟆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扑通、扑通3声跳下水……这首歌唱起来无穷尽了,这时我说:“这么长的歌,唱着太费劲了,老师一句就能唱完。”(学生纷纷惊讶地望着我)“n只蛤蟆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学生先是一愣,然后就笑了,一起大声地跟着我唱了起来。)学生体会到了字母表示数的方便快捷,也明白了其中的规律,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愉快地学习,这便是愉快教学了。

三、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学习不只是为了认识数学符号、公式、定理,学生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习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不是高分的制造机器,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同时,知识的应用对于学习也很重要,学生只有通过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才能真正明白知识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学习的兴趣会从简单的好奇、求趣发生质的变化和发展。所以,将数学知识以应用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何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猜想,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口议论,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提高了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与此同时体会到数学课堂的快乐所在。教师,愉快教学,学生,愉快学习。

参考文献:

[1]陆猛,肖颖,尹秀菊.快乐数学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J].科教文汇,2007(3).

[2]李艳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造快乐数学课堂[J].考试周刊,2008(33).

[3]沈德力.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J].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4]吴长兴.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利用[J].中学数学研究,1999(7).

(作者单位 江苏省阜宁县杨集初级中学)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