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我国的母语教育课程,语文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一种交际工具,更是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一把钥匙。近年来,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并做了具体的阐述,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为此需要每位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切实研究。
关键词:语文素养;基础知识;语言素材;语文技能
我们常说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体。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逐步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基础知识的学习
语文的基础知识包括字词的识记与书写、简单的语法和修辞、段落和篇章的构成规则以及读写方面的简单运用等。理性认识总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离开了大量的感性素材,就不会形成任何可靠的理性认识,所以语文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
对于中学语文中的基本知识点,我引导学生按日学习和检查,具体的做法是把教科书中的生字、生词、课文、文学常识等按日分配,每天完成一点,逐步积累。如每天背写三个生字、三个生词(解词)、三句课文(要求背诵的部分)或几句古诗词、一个文学常识。日清日毕,每天学习小组内互相检查或抽查,保证每天有收获。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在不觉得苦的过程中就能积累大量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
另外,复习也是非常必要的,我按照遗忘规律,引导学生制订复习计划,每天检查、小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语言素材的积累
语言素材的形式很多,内容很广,学习语言,其实就是通过接触一点一点的素材来感悟语言。基于这个认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而且从我自身来讲,我的语文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课外书(即人们常说的闲书),在中学时我就很迷恋文学名著和一些杂志,这个兴趣一直维持到了现在,看到精彩的片断或词语,我就摘抄下来;看到有共鸣的地方,我就写一些感想;看到有意见相左的东西,我就发一顿评论……我在文学作品中自娱自乐了好多年,得到了很多收获。
我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目前读的是推荐的文学名著。具体的做法是每天的午间课前预备时间阅读名著,随手做摘抄(字、词、句、段、感想、评论都可以),每周要有一节语文课用来请学生讲他看过的名著,可以复述,可以改写,可以围绕名著中的一个中心来说,我会介绍一些读书方法供学生选择,以此督促学生坚持阅读课外书,不断感悟新鲜多样的语言素材。这样不仅使学生积累了有效的语言素材,而且学生在感悟素材的时候还会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语文技能的培养
学会了基础知识,积累了语言素材,这还不够,还需要学着去运用语文,这就需要培养语文技能,在操作技能的过程中运用语文。概括地说,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我们要培养全面的学生,而不是培养应试高手类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语文技能,逐步达到综合运用。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是要求学生把听和复述,读和背诵结合起来,把话题作文、即兴作文和口头作文结合起来,尽量发掘多种做法,给学生一种新鲜的感觉,避免发生思维的疲劳。在每天的上午预备时间,我要求学生练好一页钢笔字,在写的过程中要求放松心情,注意笔顺,一笔一画,工工整整。这样既练得一手漂亮的字,也培养了良好的心态。
四、社会生活的体验
人都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每天所处的社会就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曹雪芹曾说过,“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能仅仅局限在教科书和文学作品中,更应该放眼社会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身到社会生活的体验中,使课内课外有机地统一起来,建立起综合性的语文素养提高观。我们学习一门学科,提高一些素养,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所以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既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语文教育的落脚点,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大胆地把社会生活这个课堂用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田间地头,走进街头巷尾,参观游览,请教访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会生活,把课内学到的语文和课外的语文大世界联系起来,融汇在一起,开阔视野,发展语文思维,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素养的提高既要依托教科书,向课堂要效率,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必须拓展时空,勤于实践,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环境,这样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这个课题中我们就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韩艳梅.改进语文课堂.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受禄乡中学校)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