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统整思想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2013-12-29 00:00:00马北河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2期

摘 要:“课程统整”是一个行动与操作过程,通过课程的统整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促使教师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并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设计,以收到更好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课程统整;物理教学;实践探索

一、课程统整概述

课程统整思想是指学校教师以学生为单位,遵循国家(政府)的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以指定的教科书作为主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其他的多种相关资源,根据科学性原理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进行系统设计,使之成为可以直接实施的教学内容并展开有效教学实践的过程。

课程统整具有以下特点:

1.整体性

表现在课程设计者在设计课程目标时以学生的经验为主线,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的和谐统一。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注重知识与学习者、社会之间的关联。在课程设计时,可以看到设计者试图把各种教育内容更好地整合起来。课程统整的整体性也表现在所要培养的学习者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是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2.层级性

从对课程教学各要素进行统筹整理的角度来看,它包含了四个层次:“教材统整”“三类课程统整”“学习能力统整”“课内外统整”。在这四个层次的统整中,教材统整是最基础、最基本的统整;三类课程统整指在学科内作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的三种课程统整,形成学习内容的系统体系;学习能力统整指对学生课内外的各种学习活动作统整,作系统安排;课内外统整指实现学科间以及与德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统整,真正建立起属于学校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全面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二、探索实践

在课程统整思想的指导下,对教学工作进行系统设计,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统筹整理,形成了物理学科的《学期课程统整指南》(以下简称《统整指南》)。运用课程统整思想主要在物理教学结构顺序、教学资源选择、学生学习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优化。现以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过程进行简述。

1.统整教材,优化教学结构顺序

首先以指定教材为主要教学资源,参照人教版和其他版本进行“剪裁”,作学科内容的结构性统整,以求达到教学资源优化。

比如,必修2《抛体运动》这一章,粤教版的结构顺序是:抛体运动定义→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竖直方向的抛体运动→平抛运动→斜抛运动。

人教版的结构顺序是: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动定义→以平抛运动为例进一步了解曲线运动,并没有介绍竖直方向的抛体运动与斜抛运动,内容简单。

在充分理解课程标准与高考大纲要求的基础上,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层次较低学生,对上学期直线运动知识遗忘率高,因此对教学顺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通过教材统整,完成了教师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学生能充分树立和认同自己是这一进程中的开发、实践以及检验者,而不仅仅只是课程方案的被动执行者。

2.统整课内外学习活动,优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统整指南》中还列出课内外的学习活动,旨在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探究性学习等学习能力培养统整进来,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防止学习能力培养与学习内容的割裂。比如:

(1)通过抛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对比,让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分析、归纳,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力的合成与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广泛地在矢量计算中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形成知识迁移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的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先分解成几个简单的直线运动,再进行合成,从而理解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和叠加原理,并且会利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今后处理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2)在物理学习中,一直强调解题先要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并画出草图,确定正方向,通过对具体问题画草图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学习了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后,课后思考题活动设计:怎样用最少的材料给自行车两个车轮加挡污板?使学生的学习突破了课堂限制,对物理知识不仅满足于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更应该知道如何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开放性。

三、成效初现

1.课程统整——教师主动研修的内驱力

通过课程的统整驱动教师的有效学习和钻研,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在更高的高度上理解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设计,收到更好的教学实效。根据《统整指南》进行的教学设计合理,课堂内容充实紧凑,笔者感觉教学明显顺手很多。而且在研究《统整指南》的过程中,满足了教师提升自我的需求。

2.课程统整——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与历届未实施统整的学生相比,学生上课明显认真了许多,积极性提高了,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接受更容易、更快了,在各类统考统测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所以,实施教材统整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严一鸣,张才龙,杨向谊.学期课程统整:学校、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方法论与运行机制创新[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

编辑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