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众所周知,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对语言学习产生促进作用。语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英语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要灵活掌握它并非易事,而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则有助于英语学习。
关键词:中学英语;语感;培养
一、培养英语语感的必要性
英语语感蕴含在对语言形式和内容的感受中,包括通过读音、意义、语法等在内的对英语语言法则、组词造句的掌握和运用。语感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同时又能指导英语对话的进行,所以学生想要学好英语,就需要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不断增加基础知识,以便更快地融入未来的英语学习。
二、培养中学生英语语感的几点建议
1.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逐步培养语感
学习兴趣,是决定学生是否主动学习英语的关键因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培养自己对英语的兴趣,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努力地调节课堂气氛,积极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假如每次都采取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课的传统授课方式,在那短短的45分钟内是很难让学生真正吸收到英语的精髓的,学生课后很容易忘记老师上课的内容。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英语语感和形成英语思维,教师必须要好好把握住课堂上的每分每秒,细致备课,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调节课堂气氛,触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提高积极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
2.营造良好的听、说、读、写环境,加强语感培养
(1)创设良好的听力环境。有效利用现行的资源,如初中牛津教材中的录音带、听力练习册和英语教材,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积累更多的词汇,还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教师可以就练习册上的书面材料引导学生熟悉英语语音、语调(如连读、吞词、语句停顿等),教导学生把握听力中的重难点,提取有用信息。适当练习过后可以让学生回答关于听力内容的问题,而问题的难易需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得学生能够逐渐进行知识吸收,从而让学生的听力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2)创设良好的口语环境。由于语言条件的限制,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少,无法像说母语一样高频率地运用英语,学生害怕说英语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加交际训练频率,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耐心地诱导学生开口说英语,让学生在和谐氛围中积极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口头上的训练应当由简到难,一步一步来。课堂上可以适当分出一些时间给学生就自己的实际生活或者课文内容编造对话,进行简易的对话训练,并逐渐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自由的英语对话,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做好预习或者布置些简单的交流话题,这有利于课堂的延伸。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
(3)创设良好的读写环境。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语感的提升。教师可以总结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困难,通过解答困难教授学生阅读的技巧,合理地应用技巧会让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得到提升。阅读量和语感是成正比的,读得越多,语感就越能得到增强,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英语文章的感悟。所以,教师的引导性的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对文章进行合理推断、精读与泛读、归纳中心等,把内容的理解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高理解能力,把握英语的语言运用习惯,从而提高交际能力,巩固语言知识。
3.加强课堂语感训练,促进语感形成
(1)课前几分钟对学生进行简单地提问,可以根据课本内容,也可根据学生实际生活情况进行提问,抛出话题,让学生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描述,在层层诱导下提高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英语语感。
(2)指导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或者适合观看的、简明易懂的英语视频,让学生在观后对其进行复述,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再提问其他同学,全员参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培养其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交流环境中逐步形成英语语感。
4.提供轻松的语言环境,提升英语语感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因此,一个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增强课堂上的互动,带领学生感悟英语的魅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背诵,是个简单实用的方法,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以及对英语俚语、趣味短文、精彩片段等材料的积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词汇量,还开阔了视野,还能全面提升综合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语感,实现口语交际技能的提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语感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是每一位英语教师都不该忽视的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使学生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英语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赵玮珣.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学周刊,2011(08).
[2]石红梅.重视语感教学,提高英语学习效率[J].海外英语,2011(01).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昌市教育考试院)
编辑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