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由于存在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而感到焦虑困惑并积极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状态。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意识;探索
之所以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因为物理学的研究和学习基于问题,通过探索也就是实验来解释现象。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出于对解决问题的渴望,有利于推动其主动探索,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理解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加深印象。同时,教师此时仅作为指导者,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给学生发问的空间
让学生掌握课堂主动权并非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鼓励学生敢问爱问问题,首先在于观念上的改变,其次是教学模式上的改变。受传统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过分依赖老师,老师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这种观念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所以,教师要首先转变教学观念,逐步引导。教学模式上,长期以来是教师全堂讲授,学生听课,这就造成学生没有提问、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因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当改变教学模式,课堂上以精讲为主,把时间留给学生,并适时加以引导。尤其是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刚刚获得课堂的主动权,会存在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现象,提出的问题难以深入,教师要耐心引导。
二、把握时机,创设发问条件
教师首先应当创设发问条件,所谓发问条件是指有利于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提问的环境。传统课堂教学中,是教师说学生听,需要教师建立威严,而现今的课堂教学则是要鼓励学生来发问,来主导,严肃的课堂氛围就不适宜了,需要教师创造轻松自由的氛围,学生才能自由思考、发问。当然,不能为追求表面上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而让学生放任自流,不然会使课堂成为一盘散沙,效率低下,这就需要教师学习如何掌握课堂节奏,把握时机。也就是教师要分层次、分学生地培养问题意识。例如预习时产生的问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不容易发现但是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教师要适度铺垫、引导。既要起到引导作用,又不能过分干预,这也是物理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艺术,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长期体会,积累经验。
三、富于感情的引导方式,适时表示赞赏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新的教学模式下,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是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情感在师生的交流中可以起到催化、促进的作用,也有利于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创设。教师引导学生要怀着感情,其一言一行、表情动作等细微之处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并传递出某种信息。所以,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避免轻视、不屑等,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甚至对部分敏感的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影响作用,通过微笑、点头等细节及时表达对学生的赞同和欣赏,久而久之学生潜意识中能够判断老师需要自己如何表现,如何提问,这也就起到了通过感情引导学生的作用。
四、善于发现学生提问的意义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期,学生可能还无法适应,提出的问题都浮于表面,缺乏深度和代表性。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发掘学生所提问题的意义,对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和耐心。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简单,但是教师帮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可以升华学生问题的价值。例如,关于凸透镜成像原理,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会产生各个方面的疑问,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就能抽丝剥茧,慢慢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学习起来有成就感、积极性,自主意识增强,掌握的知识也会更加牢固。
五、探究式学习小组
建立探究式学习小组是新课改以来被普遍运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也证明了这种学习方式的良好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组建中学物理教学的探究式学习小组,首先要由教师通过暗示引导,组织各个探究小组提出不同的问题,先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在全班进行讨论。例如:假如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加快50%,我们的世界可能会是什么样子?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声的震动等等开放性、探究性较强的问题。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先在小范围内讨论,有利于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逐步让学生放下顾虑,说出自己的疑问,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得到解答,渐渐获得自信和学习的乐趣。
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由问题发端的,引导问题是学习、思考进步的强大动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其成长为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个体,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初中教育集团)
编辑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