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留守儿童的“鸭舌帽”心理;留守儿童的“木桶效应”;异常举动只为赢得你的注意;性格孤僻,集体生活与自己无关……校园教育教学虽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只要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用心观察,用一颗母爱之心去关注学生,他们成长为一棵茁壮的祖国之花就有了坚实的后盾。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心理矫正;分析;对策;关注;交流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年轻人对城市生活充满了向往之情,加之大部分工厂在城市,不少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导致了近年来不少留守儿童的出现,随之而来的便是种种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多年的农村教学中,我接触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发现留守儿童身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待人们去关注。
一、留守儿童的“鸭舌帽”心理
大多数留守儿童爱戴一种形似“鸭舌”的长檐帽,或在心理上出现形似“鸭舌”的现象。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起初认为这只是一些儿童的生活取向或因不爱与人交流出现的个别现象,但在深入调查后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儿童中,留守儿童占据了大多数。我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得知,其实,这并非是一种生活取向或个性问题,而是他们从内心里认为,戴了这种帽子,上课时老师看不到他们的眼神,或因自己平时不爱说话老师不会关注他们,自己便不会与老师交流了;下课了他们也不去与同学、老师交流,而把自己关进自己的生活;到了家,便可以用帽子挡住长辈们的眼神或用沉默与长辈对抗。究其成因,一位同学说出了他们的真心话:“我爸爸、妈妈不关心我,我不高兴,身边的一切事物对我来说都不重要。”听到这句话,作为老师的我特别吃惊,这竟然是一个儿童的心理表述。吃惊之余,我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注意他们的装束与外在个性表现。
经过研究与探讨,我们发现,在生活中,首先要从外在的装束入手,先打掉外在的这层障碍;其次,了解奇异装束的成因,从心灵沟通入手,激发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最后,在教育教学中关注他们,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个性,在不良个性即将形成时加以阻止。通过不同层次的努力,及早发现问题,正确给予指导,其实他们与其他孩子并没有不同之处。
二、留守儿童的“木桶效应”
在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班级,我们会发现许多留守儿童不是积极地努力学习,反而是向一些顽皮、不听话的同学学习,向不良方向发展。如果一个班级上有一位不思上进者,其余同学便一窝蜂似的跟进。针对这种现象,作为教师该如何引导他们的行为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留守儿童中这种“木桶效应”一般表现为向极端方向发展。
当出现这种状况时,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从儿童的心理及家庭环境入手分析。首先,以及时的手段将木桶中的那根短板“修长”,这是一个抓典型的过程,虽然很棘手,但老师们一定不要忘记,这是其他留守儿童的“榜样”,只要榜样朝正方向走了,其他学习者还会不跟着学吗?其次,在这种效应即将形成或已形成后,教师也不必过于惊慌,我们还可以从人的从众心理入手,引导这一群体进入某一正向的角色,由浅入深逐步加以教育,用活动感化他们,难道他们还不会转型吗?其三,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让留守儿童与心理积极健康的孩子做“忆母爱”“思家乐”“爸爸妈妈养育恩”等一系列活动,增进与家庭亲情的联系,引导他们认识现状,进一步激发出他们积极向上的思想,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他们走出思想泥潭。
三、异常举动只为赢得你的注意
留守儿童有时候的异常举动往往令老师一头雾水,难以接受。例如教师正在安排活动,他却在那儿大声说话;或在班级活动中,某位同学的钱物不翼而飞了,你还未调查,他已来承认是他干的;还有的同学无故跟别人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即使自己已经受到了伤害,第一个来认错的也是他。这种现象老师往往认为是这些学生在故意捣乱,殊不知他们只是想通过这些手段引起你的注意。当我们面对这种状况时,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同时,再给予适当的批评,然后找时间跟他们谈心,分析他们行为的不正确性,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予以纠正。当然,遇到这种问题时,谈心活动不应一两次就完事,一定要做跟踪调查,做好记录,适时找他们谈心,从而矫正他们的这种不健康的心理。
四、性格孤僻,集体生活与我无关
留守儿童在与人交流时往往有三言两语便结束或百问无应的情况,或对集体生活漠不关心,或在活动中出现明显的厌倦心理。当我们面对这种现象时,不能一味地去责怪学生,一定要冷静思考后再作处理。
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这是长期缺乏父母之爱、心灵之爱所导致的。老师如何打开他们的心扉,这还得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培养集体意识,在集体生活中将他们孤僻的性格予以矫正,让他们从集体生活中寻找到快乐。这类活动包括“我能行”“我和爸爸、妈妈的通话”“爸爸和我的书信交往”等。有愉悦的活动,才有愉悦的心情。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大多是因为缺少父母之爱所导致的,校园教育教学虽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只要老师用一颗母爱之心去关注他们,他们一定能成长为一株美丽的祖国之花。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梁家坡小学)
编辑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