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品德课一到九年级,就一直循环着“勾书——背书——做题”的怪圈,学生被各种各样的条分缕析的知识填塞,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了无生趣。学生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主角,课堂的主动权应还给学生,以构建一个能够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堂。
关键词: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一、重回课堂,直面困惑
综观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堂,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些让人困惑的问题。以我的一堂校级公开课为例,我选取的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二节第3课《政府依法行政,人民有序参与》。为了准备好这次公开课,我事先进行了精心备课,根据教参的安排,这节课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政府依法行政,人民有序参与。对这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处理教材:①创设情境,了解政治权利;②知识探究,掌握有效方法;③初步尝试,参与政治生活。对这节课的内容,我主要是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三个层次进行了讲解。但当我拿着自认为还比较满意的教案走进课堂时,却发现我还是没有跳出课堂怪圈,困惑依然存在。
困惑一:是教学容量大还是变相的满堂灌?
在《政府依法行政,人民有序参与》这一课教案的设计中,我一共设置了5个情境,选取了17个相关的新闻链接及材料,1个课堂活动来达到原定的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些教学内容也都图文并茂,而且也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我这样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接收些信息知识。但这么大的课堂容量也意味着必须是以我的讲为主,这是不是又成了变相的满堂灌呢?而且这么多的材料会不会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呢?
困惑二:是面面俱到还是面面俱失?
教材中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仔细研读了好几遍,逐一对知识点进行了挖掘,在设计教案时,为了能让学生对知识点全面掌握,我几乎一个不漏地体现在了教案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常常会这样去设计教案,可我所希望的面面俱到会不会使我的课像流水账一样了无生趣、走马观花呢?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说,会不会就成了面面俱失呢?
二、探讨现状,正视症结
从九年级教学的大环境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造成上述困惑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中考压力造成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
初一、初二阶段思想品德的教学应该是处于一种比较宽松的教学环境中的,新教材中引用了大量贴近学生的事例,创设了学生愿意参与的活动情境,学生也没有过多考试的压力,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进行。但一旦进入九年级,中考的压力让教师不敢懈怠,加快了教学节奏,增加了教学的内容,急2VZjyegMDRMIYQ2JLcV1ig==于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此时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反而会觉得思品课变得枯燥了,厌课情绪逐渐加重,课堂又回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情况,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师生关系紧张。
2.依赖教参导致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缺失
一直以来,我们都很习惯依赖教参,从教材的处理、教学的设计到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受教参的影响极深,有时甚至是照搬照抄教参中现成的东西。这样缺乏创意的备课,使课堂缺少活力,并将自己的教学预设作为上课的唯一准则,什么时候问什么问题,学生怎么回答,教师怎么引导,都是事先精心安排过的,课堂生成的东西少之又少,教师的创新思维几乎消失。
三、分析教学,参悟对策
1.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我们的有效教学应当围绕课程标准展开,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但并不是唯一的法典。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活动的实效性
我们在重视教材、教师等校内课程资源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从校内和校外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科特点以及所能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的特点,按照实用、方便的原则,做到针对性强,有的放矢。
比如,在《政府依法行政,人民有序参与》中的小组活动环节,我经过修改之后挖掘了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引用了重庆市委设立的“市长信箱”,让学生掌握一种比较便捷可行的,能让我们的建议、咨询、投诉等及时有效的途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也有效地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2]许惠英.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重庆市北碚区水土一中)
编辑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