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生的作文障碍

2013-12-29 00:00:00范治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2期

摘 要:学生普遍对作文有种心理障碍,造成此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教师往往立意挂帅,道德挂帅,使学生不敢讲心里话;教师不自觉地会用一个公共模式套住学生的话语。因而使学生的作文很难走出假话作文的阴影。为此必须抛弃不能与时俱进的旧观念,进行作文教学改革。

关键词:作文;障碍;改革

“作文作文,见到头疼”,这是挂在学生嘴边的口头禅。每当我宣布下节课上作文课或拿着作文纸走进教室时,学生就会怨声载道,“又要写作文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会有作文障碍呢?这恐怕得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了。

写作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为什么要强调真情实感?因为学生难做到。为什么难做到?因为我们的作文评判标准使学生畏首畏尾。于是学生们不得不“思想健康”起来,乐观起来,千方百计揣摩出题人的意图,这时,他们心中哪还有一个大写的“我”字?

其实,我们的写作教学一直走的是“代圣贤立言”的路子,把文章当成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这种情况下,抒写忧郁心境的、表现失望情绪的、揭露社会阴暗面的等等,自然是格调不高的。2001年第10期的《语文建设》上有篇文章叫《聚焦高考作文》,这篇文章提到了一件发人深省的事。今年高考中,有位考生的作文叫《丢得好》,文章认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讲诚信吃亏。结果这篇文章在阅卷组传阅时形成了两中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该文立意错误,另一种则认为该文不人云亦云,有创新。最后阅卷中心组折中了大家的意见,给该文打了40分。

在《聚焦高考作文》一文中,安徽芜湖市教科所的孔立新老师评论道:“我们常常把时下的政治标准与价值取向当作立意的唯一标准,从思想品德的角度来衡量学生的作文,而不愿意让学生说真话、表达真实的思想。”这正是造成学生作文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不能抒发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不能说出有独立精神体验的有个性的话。日久天长,我们的学生就学会了根据不同的公众场合、根据不同的人们的不同需要,说人们想听的话,而不是说自我真实体验的话。有时甚至说假话、套话。

我把《丢得好》一文仔仔细细地读了几遍,觉得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绝不是把诚信抛弃掉才好,恰恰相反,作者表达了对诚信社会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生活中“讲诚信吃亏”的不满与无奈。

为什么只允许存在给诚信唱赞歌这一种形式,而不允许愤世嫉俗,不允31EWGpK/ijwd9kLW9nXYY3rPhA5AhEuLk6CCvlCKwug=许触及较敏感的社会现实呢?中央党校教授李书磊博士在他所著的《为什么远行》中提到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李教授在北大读书时,一位美籍教师让学生用英语写篇作文《我的母亲》。这位教师在看完作文后,脸色非常难看地走进教室,“用一种陌生的带着几分怜悯的眼神扫了我们一眼,就像是看一群猴子一样——这一眼看得我们自惭形秽。原来我们每个人无例外地都写了自己的母亲多么慈祥、多么勤劳,我们多么爱我们的母亲,连用的形容词都大致相近:从小学我们就是这样写的。美籍教师用手指着这些目瞪口呆的学生:“你,王!你,李!难道你们大家都长着同一个脑袋?难道你们的母亲没有虐待过你们?难道你们的母亲就没有好吃懒做的吗?难道你们对母亲就没有一点遗憾吗?”遗憾当然有,但一写成文章我们却只会这么写。我们早已学会在表达中排除个人经验而服从公共套路。”

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譬如,我们总喜欢面命耳提地引导十几岁的学生“要写有意义的事情”“说崇高的话”。师生的表达,都大体有统一的套子。如,写青松,必须联想先烈;写石子,必须联想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当中,甚至连一些基本语汇,都成了“公共”的了,都是两两相合的。譬如,白衣天使与医生、护士;2001年11月24日的《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文风琐谈》中有句话说得好:“认为真理只有一种表达,而且模式一旦形成,就带有统治一切文体的天然权利,不许别人说不同的话,也不准别人采用别样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非常荒唐可笑的逻辑。”这就是造成学生作文障碍的原因之二。

可怕的是,这种“逻辑”一旦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式,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都将只能是空中楼阁了。

有了这两点直接原因,我们的学生就会产生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的“双重人格”,写出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假话作文”。

此外,在学生身上存在着两种奇特的扭曲的现象:其一,“少”与“多”的反差。语文课上,无话可说,课后的话却滔滔不绝;作文课上冥思苦索,搜肠刮肚,而在日记、在给朋友和家人的信中,却有可能下笔千言。其二,“真”与“假”的反差。在交给老师的作文、在试卷上写的文字、公共场合表达的言谈与文字,并非真情实感的话,是根据场合所说的应景话。而在日常言谈、书信、日记中,都是自由、率性的抒发与剖白。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破除学生的作文障碍,就必须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让学生走出假话作文的阴影,亮出自己的个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不能与时俱进的旧观念和陈旧的、僵化的思想观念。语文教师只有先解放了自己的思想,而后才能放开学生的手脚,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

编辑 代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