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是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课堂,只有用心去聆听学生、触摸教学,才能留住精彩。作为“文明传承者”的小学数学教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唯有创造性地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实实在在地培育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设计练习;教学方法
一、情境创设——有情有境,妙趣横生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构建愉悦轻松的课堂环境。在教学“平均数”时,我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1分钟投篮挑战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通过四个人的比赛成绩层层递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情境教学法是学生学习的“启发剂”。
二、点拨引导——适时引导,柳暗花明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中,由前面所学的“2,5”的倍数的特征提出问题:“3的倍数是不是也只看这个数的个位呢?”有的学生说:“看个位也可以,如63,36,99,它们的个位分别是3的倍数,这些数也是3的倍数。”马上有学生反对:“不能只看个位,如13,16,19,这几个数个位上是3,6,9,但它们都不是3的倍数。”又有一学生补充:“21,45,这两个数个位上是1,5,但它们都是3的倍数。”在学生争论之后,教师适当点拨:“看来,判断一个两位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只看个位上的数,那么还应该看什么?”并出示一组数据个位上是2的两位数(2,12,22,32,42,52,62,72,82,92),让学生从中找出3的倍数,仔细观察个位与十位上的数之后发现:只要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kgEsLW527mGFeSl9p2xFi8sQJD1xyTKzj0Zy0XMzuyg=数。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对于三位数、四位数,我们得出的结论成立吗?”进而扩大学生的探索范围,直到发现规律。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的点拨如同“一石激浪”,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习“拨开云雾见明月,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课堂调控——意料之处,情理之中
叶澜教授曾经针对生成性的课堂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行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可能偏离预设,甚至出现错误,这就需要教师的机智,需要灵活应变。
四、设计练习——巧妙设计,学以致用
练习被称为“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既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又是学生由知识向能力、智力转化和发展的有效方法,还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如,在“平均数”这一课的“实际应用”这个环节中,我出示“冬冬身高140 cm,池塘平均水深110 cm,冬冬说:我下池塘不会有危险。他的想法正确吗?”的练习,提供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平均数的应用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如“面积”新课中的练习,我让全班学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书本封面、课桌桌面的面积,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乐于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不仅巩固了知识,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五、评价语言——恰如其分,润物无声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思维水平、认知水平等多方面评定的一种表达方式。运用恰当的评价,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首先,学会赞美。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古人也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此可知,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其次,评价要及时,有针对性。课堂中不失时机的一句“真了不起!”“真善于观察!”将引发学生的创造火花、真知灼见,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如果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评价,那些语言只会显得单调乏味。教师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简单肯定,而是要指出错在哪里,好在何处,才能“润物细无声”。
当今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作为“文明传承者”的小学数学教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唯有创造性地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实实在在地培育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诗山霞锦小学)
编辑 代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