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优秀的主问题设计,巧妙的提问,直接影响着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效果。主问题设计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主问题设计;依据学情;抓住重点;抓住文眼;抓住文线;抓住主旨;抓住写法;品味语言
优秀的主问题设计,巧妙的提问,似一块激起千层浪的石头,能掀起课堂教学的波澜,直接影响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效果;更似点燃火炬的打火石,能擦起师生思想火花。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主问题”正是这种星星之火。张庆老师这样说过:“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领”是“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关键,因此,主问题设计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所以我在阅读教学中尝试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主问题设计。
一、依据学情,巧设主问题
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是教师的课堂命脉。朱永新老师说:“教学的准备是学生,要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教学的序幕是学生,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起点是学生,要从学生的心头扬帆起航;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要贴着学生教;教学的归宿是学生,要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管用一辈子。”所以,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住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情感。
二、抓住重点,巧设主问题
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明确其教学重点,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任务。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体现了一家三代四口人浓浓的亲情,这是本文的主题,也是教学的重点。我在指导学生充满情感地朗读课文后,为文本拟换一个新标题与原题进行比较之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我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赏析其中蕴含的三代人浓浓的亲情,很轻松地解决了重点。
三、抓住文眼,巧设主问题
文眼最能涵盖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升华文章意境。一篇文章的文眼,可从标题中找,也可以从文中提取关键字词。
首先,文眼从标题入手。如,七年级上册《童趣》一文,可抓住标题中的“趣”来巧设主问题:文中的“我”观察哪些事物体会到了“物外之趣”?“我”为何能够体味这物外之趣?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理解了。
此外,文眼从文中的关键词入手。如,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一文,可抓住“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中的“痴”字进行主问题设计: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教师引导学生去勾画有关“痴”的内容后,概括为:痴行、痴景、痴人。再从这三方面对文章进行赏读,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也就自然明确了。
四、抓住文线,巧设主问题
有些课文有着外在和内在的线索,这些线索可能是一个词语、句子,也可能是一个关键的提问,教学中抓住这些线索能收到“执一而驭万”的效果,进而从容解读文本。如,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一文,以“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借助此线索巧设了这样的主问题:小弗朗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在读文本时就有了清晰的脉络,自学中积极主动在文中勾画关键字词、句子,并做好旁批,通过自己的品析悟到了韩麦尔先生的伟大。
五、抓住主旨,巧设问题
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文章主旨有的是显而易见的,它会在文本的开头、中间或结尾的某句话或某个语段中展现;有的则深藏不露,需熟读文本,认真体会才能发现。如,八年级上册《台阶》一文的主旨是: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要理解这一主旨,设计如下主问题:(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2)父亲如何改变我们家台阶低的现实?(3)新台阶砌好了,父亲的身体、心态发生哪些变化?学生解决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清了文章思路,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理解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六、抓住写法,巧设住问题
文章写法,即文章的写作手法,常称作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运用的方法或技巧。常见的有借景抒情、细节描写、欲扬先抑、烘托反衬、虚实相生、动静相衬、托物言志等。
写作手法可从人物细节描写来入手,如,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一文,对韩麦尔、小弗朗士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可进行如下主问题设计:(1)在最后一课时,韩麦尔先生的哪些动作、语言等细节特别令你感动?(2)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表现和以往有什么不同,从文中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人物的细节描写进行赏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最后一课的意义、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写作手法可以从借景抒情入手。如,八年级下册《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通过描绘景物,展现了一幅清丽秀美的山水画,写景语句多运用对偶、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令人身心舒畅,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对这山川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七、品味语言,巧设主问题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露载体。作者不同、语言风格也各有差异,有的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有的文辞华丽,有的通俗易懂,有的风趣幽默,教学时抓住本文的语言进行品读赏析,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用语习惯。
总之,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教学问题,更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黏合剂和催化剂。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结构及接受能力删繁就简,设计出能直接问到学生内心感受上的主问题;设计出能引起学生争论、产生独特见解的主问题;设计出能源于文本又能回到文本的主问题。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营子初中)
编辑 代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