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中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2013-12-29 00:00:00张彩丽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2期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厌学的原因在于缺乏学习动机,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积极开展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学习动机;激发;培养;探究式

目前,在中小学中存在学生厌学现象,有学生认为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甚至认为学习是给父母或老师学,自己根本就不需要,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学生产生这样的心理的原因在哪里呢?莫雷曾经说过:“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而学习动机的激发则是指学生将自己已形成的学习需要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学习动机的激发是一个从静到动的过程。所以,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学习动机的培养为激发提供了基础,学习动机的激发则为培养动机提供了进一步的强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紧密联系很难截然分开,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培养与激发并行的原则。”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厌学的原因在于缺乏学习动机。如何在中学化学课堂上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笔者认为应积极开展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

一、自主探究,有利于目标的内化

心理学家怀特指出,人有一种探究和认识外界环境的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会引起个性的好奇行为和探索行为,并表现为求知欲。研究显示,发现学习比指导学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原因是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向有适当难度的任务挑战,可以满足好奇心。化学是通过物质在自然界运动表现出的现象,探究物质本质的过程。例如,对自然界“火”的现象的不断探索得出了支持燃烧的三个条件。物质现象是五彩缤纷的,而现象及物质的本质更让人充满好奇。在化学教学中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教学目标学生更容易内化。例如,在讲原电池的原理时,为了使学生学会应用此原理,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验证,结果学生通过不同的搜集途径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进行验证,有一种成就感。同时,同学之间经过交流,又获取了不同的方法,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引导探究,维持良好的心理氛围

科学探究往往充满着艰辛和挑战,会让学生体验到焦虑不安等干扰性情感,影响探究进一步进行,教师应及时加以疏导。如,一位学生在与我共同进行探究学习后写下了这样的日记:“今天,我非常高兴地和化学老师一起参加了对‘质量守恒定律’课题的探究学习,其主要内容是要证明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此定律对于我们形成物质观、理解自然、认识化学变化都是很重要的。开始,我们信心百倍地设计了几个探究方案,但都以失败告终。大家都非常沮丧、非常难过。老师见我们这样,就给我们讲了波仪耳和拉瓦锡研究氧气与金属反应的故事,并风趣地对我们说:‘伟大的科学家也会犯错误,也会经历失败,我们和科学家一样伟大,一样会失败。’老师的故事引得我们哈哈大笑,刚才的伤心气氛立即烟消云散。老师见我们的士气已经恢复,就一起与我们分析失败的原因,还不时地设置几个‘陷阱’企图将我们引入。老师的引导再加上我们焕然一新的思维状态使我们突然明白我们的错误在哪儿。啊,我真想不到,他怎么就这样把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可以看出是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使学生由失败转为成功。这里,一个新型的教师形象,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使学生的自我调节作用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地激发和培养了学习动机。

教师应无条件地接受学生。罗杰斯曾经说过:具有这种高水平态度的促进者,能完全接受学生在碰到某个新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恐惧和犹豫,并且接受学生达到目的时表现出来的满足。可见,帮助学生调节好情绪,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才能克服困难。

三、评价探究,增强效能感

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影响探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心理学家贝蒙竭力倡导用“肯定的评定”策略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他在大量实验与研究之后指出:“如果经常使用‘否定’的评定,就会使学生用一种否定的方式评价自己,如我品行不好、我不聪明、搞不好学习,随之他们的态度、行为就可能向这种否定的自我知觉支配下的行为方式趋进。”在对学生评价时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一定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使学生通过长处“迁移”来弥补弱项,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有一位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总是显得缺乏兴趣,大多数情况是同学操作他观看。但有一次我让学生设计比较铁、铝的金属活动性的实验方案时,他联想到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用磁铁检验反应产物铁,设计出用磁铁检验铝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是否有铁生成的实验方案来探究铁、铝的金属活动性。我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想不到他要求课后到实验室完成这一实验,并在我的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实验探究。寻找恰当机会给予学生肯定评价,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根本因素,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中多发现和运用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使学生好学、乐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444.

[2]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观论述评[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3]江家发,阎蒙钢.高中化学课程评价[C].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作者简介:张彩丽(1971-),女,陕西师范大学2005级教育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兴海中学)

编辑 代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