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哲学思想进行唯物与唯心的划分,与西方的科学理性或认知理性的传统有密切关系。科学和哲学如影随形,哲学研究受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极大,因此哲学具有浓烈的科学色彩。
关键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科学;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一、运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来研究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局限
对哲学思想进行唯物与唯心的划分,与西方的科学理性或认知理性的传统有密切关系。古希腊哲学家一开始就有对逻辑的偏好,注重概念思辨,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由古希腊文明所孕育的西方近代哲学更与经验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研究要求对主客体(即物我)必须严格区分,而这一原则也被具有科学身份的哲学家运用来探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谈谈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贡献
贺麟先生说:“我对好的唯心主义是有情感的,这是对优秀文化遗产有感情。”“唯心主义本身有好的东西。”贺麟先生研究唯心主义哲学的客观态度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下面我就以古代中国哲学史上两位伟大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为例来揭示其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理学家朱熹所讲的“理”能否被当做“意识”来理解显然是有问题的。朱熹之主张的“理”的第一性或超越性(“理先气后”)体现了他对道德理性的价值追求或严肃的道德实践取向。因为在朱熹的思想世界中,对于“理”与“欲”,朱熹要求做到“存天理、灭人欲”“私欲净尽、天理流行”的修身功夫,才有“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类强调“理在气先”的理论。
王阳明在和弟子谈到心物关系时有一段很精彩的文字,先生曰:“你看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有什么叫做心?”曰:“只是一个灵明。”曰:“可知充塞天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
教科书在解读王阳明思想时也征引了此段文字。首先让我们来看教科书是如何解读王阳明思想的,教科书认为“主观唯心主义(如王阳明)把人的主观精神(心灵)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教材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王阳明思想是“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这样的理解显然是对王阳明思想的误解。王阳明并没有否认天地万物的客观存在性,他是从“一气流通”“人是天地的心”的角度阐发“万物一体”“心物同体”并以此来说明人与天地的相通性、共生性、一体性。
总之,古代中国哲学家朱熹和王阳明,其哲学形态主要是境界形而上学或道德本体论。所以,我们应尽量慎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对范畴来讨论除哲学基本问题之外的思想形态的哲学思想。
(作者单位 陕西西安西北大学附中)
编辑 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