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研究

2013-12-29 00:00:00于聪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2期

摘 要: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要素,在语文课堂中缺一不可。预设与生成之间存在矛盾的关系,但又不能偏颇一方。教师重视预设与生成,调整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完成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语文;预设;生成

一、预设与生成的基本内涵

1.预设

“预设”最早仅是逻辑学的一个名词概念,1892年,《意义与参照》中,首次指出“预设”是藏匿在事物内涵中,不直接表达出来的语言,并不是行动中直接的显现。预设就是根据一定的事实材料和理论知识,对于研究现象的未知性质及其原因或规律的某种推测性说明。在语文课堂中,“预设”是教师准备课堂教学活动的先前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预先设计和预先设想,更是教师进行有序的教学活动的前提,他们并不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直接显现,但它的隐性特质并不影响在语文课堂中基本构成的地位和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预设”是不容忽视的。

2.生成

“生成”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建构主义理论家维特罗克的《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中,从学习者的角度阐释了“生成学习”的概念。叶澜教授曾经说过:“动态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过去强调教育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生成”是教学过程的特性。实际上,“生成”是与“预设”相对应的,它是一种由无到有的过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生成”是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促使实现有意义、有目的的习得并完成自我构建的过程。“生成”在语文课堂中不应该是稍纵即逝的,而应该是一种常态的存在。

二、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预设是语文课堂的基础,生成是语文课堂的活力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看似无意产生的精彩,都是教师丰富教学经验基础上的精心准备。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预设,为更好地营造灵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生命基础。但现实教学过程中,无论多么精心地预设,也不可能完全预计可能发生的一切。在语文课堂中,预设下的生成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必然结果,更是给了语文课堂强大的生命力。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科学预设引发动态生成的过程。预设为课堂奠定着生命基础,生成提供着课堂中的生命活力。

2.预设为丰富生成提供可能,生成为完善预设创造条件

充分地进行预设,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并与其进行对话,才更有可能获得丰富的生成资源。语文教学中的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预设为生成资源的产生创造可能。但是无论多么精心的预设,都还是教师单方面相对静止和封闭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课堂中多元性的对话,才能更好地完成预设,也让灵动的生成产生,体现出应有的动态和开放性。突破静止、打造动态的语文课堂,预设为生成的产生创造可能的空间,而灵动生成的产生更为完善预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预设与生成既矛盾又统一

“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预设与生成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语文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是构成优秀课堂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新课标中也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语文课堂教学中离不开预设,更加需要生成。和谐共存的语文课堂中,在两者的相互影响下,教师与学生才能充满活力,在预设与生成中完成教学上的创新。

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现状

1.重预设而轻生成

(1)拘泥程式化的预设实施

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过分拘泥于设计好的“预设”程序。这种系统性、强制性和规格化的“预设”,既让教师局限于语文教材的范围,又制约教师个性化光芒的散发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本应该丰富灵动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堂,更不受学生的欢迎。为了在课堂中“应对自如”,刻意地完成预设流程,拘泥程式化的预设实施步骤,让学生时刻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使得学生多样的生成资源被抑制下去。

(2)被过分重视的教师话语权

为了应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外情况”,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师对文本素材努力进行思索和探讨,但却很容易忽视对具体学情的关注,对语文课堂中的生成采取一种无视的态度。在教学活动中,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过分地强调教师的地位,制约学习者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中学语文课堂中被过分重视的教师话语权,造成了预设过滥的局面,更抑制生成的发生。

2.对生成产生误区

(1)盲目追求动态生成

更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生成的重要作用。但有些中学语文教师过分地强调生成,盲目地追求动态生成,认为只要是生成就是好的,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生成的含义。没有预设目标的牵引,一味地进行指向不清的生成,并不能给学生真正的语文体验,还会造成忽视预设基础的极端状况。

(2)盲目营造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在现实自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以教学背景为衬托,所反映出的心理环境,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课堂状态、情感、人际氛围等中。为了打破传统教学中生硬、沉闷的课堂氛围,中学语文教师虽然做着不懈的努力,但还是存在盲目营造课堂氛围的现象。认为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生成的产生。但却为了追求课堂效果,导致无序且无效生成的产生。刻意地营造课堂氛围,忽视预设的同时,也没有真正看待生成。

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1.改变认识,打破传统

正确认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深入地了解预设与生成的含义及关系,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重新认识和突破,改变既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的领导位置,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减少对语文文本的依赖,突破文本的约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为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应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又不能拘泥在预设的框架中,要根据具体的学情和实际的教学情境,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完善预设,引发生成。

2.科学预设,弹性留白

科学的预设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预设必须是弹性且留白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论预设多么精细,都不能预测出可能出现的一切。但这并不是说预设没有作用,而是要求教师设计科学的预设以进行更加合理、完美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进行预设的同时,更要给师生足够的留白,这样预设才不是生硬、死板的体现。在中学语文课堂中,预设工作更要体现出足够的包容度和自由度,预设多种语文课堂教学应对方案,才能为生成的产生创造条件,捕捉动态的生成资源。

3.因势利导,促进生成

根据实际的语文课堂发展情况,切实地调整预设,不随意变换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生成的‘目标制约性’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生成的关键,任何课堂的有效动态生成都必须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来进行,如果没有这一‘目标制约性’,那么,动态生成就很容易导致盲目生成,这既不符合学校教育规律,又有损学生的最终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就是要能够根据课堂上出现的具体的情况,在学生浑然不觉中巧妙地做出对应的调整、变动,而非预见课上的每一个细节之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对生成资源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引导,把握适当的尺度以引导正确的教学方向。正确认识到预设与生成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围绕学生、文本等进行语文课堂的预设,充分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因势利导地整合在预设状态下和预设之外所产生的生成资源,用机智的教学智慧将精彩的生成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进而更加丰富和完善预设。

参考文献:

[1]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06).

[2]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02).

[3]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05).

[4]许书明,嵇康.试论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J].语文学刊,2009(10).

[5]吴永军.再论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及其有效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5(01).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5.

注:本项目由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资助。

(作者单位 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

编辑 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