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中让学生“随心所欲”

2013-12-29 00:00:00夏彦明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2期

摘 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艺术课教学应“关注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的教学目的。以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悬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教学方法简单,教学观念陈旧,忽视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发展特点,学生的个性得不到解放、张扬,学生的心灵得不到自由,完全禁锢在教师的教学中。

关键词:美术教学;个性;培养;学生;自由

我在美术教学中是很“认真”地备课了,其实仅仅是备“课”,而不是备“人”。教材是我唯一的思考,其实这样做我知道在很大程度上考虑的是我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仅限于知识传授技巧这层意义上的备课,严重地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美术教学要以“人”为本,并指出:美术教学应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应“关注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方法和过程,学会学习;注重学生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丰富视觉与触觉感受,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美术教学的关键所在。鉴于这一点,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作的一点探索与思考。

一、倡导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提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学不问,难有学问,思维从疑问开始。学生能提出问题,自然就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就是他们求知的动力,这种动力远比教师的灌输要有用。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纸的立体组合——生活用品的设计(台灯设计)》的教学中,我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很活跃,提了不少问题:“灯罩有什么作用呢?”“现在商店里有许多漂亮的灯罩,为什么我们还要学做纸质的灯罩呢?”“灯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除了我们常见的玻璃、塑料等灯罩外,还有别的什么材料可以制作灯罩呢?”……一个个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场面非常热烈。课堂上多采用这种方法,就会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通过提问,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求知欲增强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懒”一点,仅仅只起到一个点拨、引导的作用;学生忙一点,忙提问、忙解答。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二、尊重并肯定学生的个性化回答

在教学欣赏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课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大家看到齐白石的这幅画,请问画的是什么?”其实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回答“荷花、蜻蜓、水”,结果有位同学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说画的是“夏天”。我惊讶于这位学生独特的思维。的确,荷花与蜻蜓本来就是夏天的事物嘛。接下来我对这位同学的答案给予了肯定,并以此鼓励别的同学回答:有的说是“炎热”,有的说是“清凉”,有的说是“出淤泥而不染”……一个意外的答案,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不能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从而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就得从“标准答案”中走出来,让学生自由地、无忧无虑地发表他们的意见,让创新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光,让每一个个体都参与到思考中来,发挥个性,发展创造力。这里,教师只能是一个“聆听者”,而不是一个“独裁者”。

三、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表现

学过中国画的人都知道,中国画的用笔是“勾、勒、皴、檫、点、染、厾”。国画课上,有位同学没带毛笔,我便注意到他,只见他把钢笔里的墨滴在宣纸上,让其自然渗开,并且用自己的嘴巴去吹滴在纸上的墨滴。然后再加上钢笔勾线,一幅《荷花图》就画好了。别的不说,单是这种创新的精神、大胆的尝试、独特的“吹画”来表现作品的方法就值得去深思:“指画”(用手指画)“指书”(用手指写书法)“勺书”(用勺子等辅助工具作画)等艺术形式不就成为一枝枝“艺苑奇葩”了吗?有谁又敢断言“滴墨”就不能“成画”呢?这就是个性化表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个性化的表现。传统的教育提倡“共性”,凡事讲究标准,这样只会培养出一个个“机器”,而不是有独创思维的“人”,这在过往的教育中是有教训的。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因为这些差异的产生,正是学生认知水平、主观情感、生活体验、思维方式的不同产生的“智慧之果”。正确对待这些“智慧之果”,不仅能让学生在认知层面上得到很大发展,而且十分有助于学生形成富有个性的创新人格,构筑起美好的精神家园。因此,把学生的艺术表现热情激发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总而言之,美术课堂要贯彻课程标准的思想,把美术课上“新”,上“活”。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灵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步入“美术殿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事事处于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让美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表现个性的载体,相信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2]徐英著.让“个性”在音乐教学中闪光[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中学)

编辑 代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