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未雨绸缪时

2013-12-29 00:00:00周仁妹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2期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觉得语文教学很累很繁琐,有时深感时间很不够。一周六七节语文课(其中两节是作文课),真正用于语文阅读的只有四五节,按照教学进度,每周至少要上完两篇课文。也就是说,每篇课文只能用两节课上完,这还不包括课堂作业、习字册、相关习题等的评讲。那么,怎么在有限的课堂中有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真正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呢?我认为,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把自己能学习的内容先学会,课堂上才能更加集中地解决一些重要的、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也使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增强。

预习就是学生自己先进行学习,熟悉课文,理清文章内容,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只有充分预习了,才更有利于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呢?

一、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因此,我告诉学生:语文课的时间紧,要想上好课,就必须预习。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先读读课文,看自己有哪些词句的意思不明白,可以先查查字典或相关的资料,这样发现了知识上的薄弱之处,就可以抓紧时间及时弥补;再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可以在书上做批注,或者在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做记号。这样上课时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和思考重点问题上,比单纯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更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应该把学习的权利送回学生手中,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学习,可以用哪些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确学习的目的,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预习中,他们在课堂上学得积极,听得轻松,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二、教给学生预习的办法

当学生明白了预习的重要性后,他们心里会升腾起“我要预习”的欲望,这时,老师就要点拨学生怎样预习,引导他们有条理、有计划地进行预习,让他们掌握预习的方法。我认为年级段不同,学生预习的要求也应不同,但不管哪个年级段,学生都应该在预习中将课文读通、读顺。所以,我们在要求学生预习之前,就要教会他们朗读。从三年级开始就应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划出不理解的词句。高年级学生还要能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写下自己的感受,也可写下自己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在预习前要教会孩子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三、明确预习的要求

以上两点只是大体上按年级段分析学生预习要求的不同,其实每个年级、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有不同的预习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布置的时候,要事先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分析,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就布置给学生预习。

比如,我在布置学生预习三年级上册课文《孙中山破陋习》时,作出了这样的要求:

1.读课文,圈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借助课后生字表或查字典给生字注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3.读课文,想一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想出来的就在词语下面写一写,老师看谁想出来得多。

缠足 废除 空闲 插秧 挑柴 祖宗

4.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并试着讲一讲。

这样有的放矢,明确了预习的要求,学生就有了自学的指导,他们就能更好地完成预习任务。

四、及时的评价激励

布置的预习任务必须及时检查、评价,从而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这样,在课堂教学时才能做出调整,在接着的预习布置中也能做出相应调整。及时的检查、评价也促进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老师的检查、评价使学生在预习时认真地完成各项任务,也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长期坚持,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才能使学习效率提高,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高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恒济镇中心小学)

编辑 武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