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主题
在刚刚结束的“过关课”中,按照学校课改精神的要求,我设计了很多的小组合作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有80%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但其中大约有40%的学生占据了整节课的大部分活动时间与资源,而有一个小组从始至终都不是很积极主动地参与,而是在我的要求下才进行了一次汇报。每个小组当中也出现了部分优秀学生占据了大部分表现机会的现象。英语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这种部分优秀学生占据了大部分课堂资源的现象让我发现了我的教学在“面向全体”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如何才能将面向全体与小组合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
二、情景与描述
作为一节“过关课”,我自然是做了精心准备,我自认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很流畅,很生动活泼,一定会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每个同学都会踊跃地参与的。可是没想到整节课还是成了优秀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有少数同学是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才发言的,让我自己倍感失望。但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在本次小组合作活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我的课堂不应成为被优秀学生独占的舞台。
三、问题与分析
首先,我认为在小组角色的分配上要做到角色互补,平均分配。那个不爱展示自己的小组里有学习、思维都很不错的孩子,但却都是不太爱表现、性格有些内向的孩子。虽然每次活动他们做得都不错,但就是没有同学愿意将他们的成果展现出来。所以,我很快将小组进行了重新划分。每一组都由四个同学组成,分别为1、2、3和4号,1号我会选择组织能力强、有号召力的同学;2号为语言能力强、善于表达的同学;3号为思维活跃、点子多的同学;4号为学习上有些困难、不善于表达的、需要帮助的同学。组与组之间做到势力均衡,在每个小组的内部也让各个组员之间优势互补、各有千秋,这样在每次小组活动时每个成员都能有用武之地。有次在上“BUTTERFLY”一课时,有一个环节让学生表演一下蝴蝶的羽化过程。每个小组都争着来表演,善于语言表达的同学来扮演蝴蝶、幼虫和茧,语言上较弱的孩子可以多演少说,这样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展示了自己。新课标指出,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与弱点,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够展现个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体验到了快乐,激发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及时地运用一定的“过程性评价”,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进行完小组活动的汇报后,我只是用简单笼统的语言进行评价,如“Good job”,“great”等,这样的评价过于片面,如果能给每个小组成员,尤其是较弱的成员以简短的、鼓励性的评价,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就会更愿意主动参与其中。只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每个学生就都会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再次,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上要面向全体,在平时的活动中要给予指导。在设计小组活动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让每个成员都能发挥其作用。如,在调查学生用什么样的交通方式上学的时候,就不简单地仅仅调查学生个人,而是由每组的1号来调查每个同学的上学方式;每组的2号来调查每位同学爸爸的上班交通方式;每组的3号来调查妈妈的上班方式;每组的4号来总结、汇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到各个小组中去进行指导。这样就避免了自由汇报时出现的每组都是由能力强的同学独立调查,独立汇报的现象,自然也避免了能力强的同学独占资源,越来越好,能力弱的同学得不到机会锻炼,越来越弱的现象。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注重素质教育。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我们学校的“课改”更要求我们要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想,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为其终身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编辑 申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