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把优良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让好习惯成就学生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学生;习惯;养成;提高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确定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刻不容缓,它是学生学好数学这门功课的基本保证。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所得的。小学阶段由于多数学生自控力差,其行为经常反反复复,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与教师的规范要求分不开,需要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逐渐形成学生的自觉意识。我从学习他人经验和自身的实践出发,谈谈如何从学习常规入手,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学会倾听——求知无险途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内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聆听老师的讲解和倾听同学的发言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为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案,上好课,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学生学习习惯相呼应,从严要求,从点滴抓起。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认真倾听教师讲,更要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要听到自己的心里去,我常用“谁听懂了这位同学的发言?谁愿意来解释一下?”来引导学生,要边听边想别人说的与自己的想法一样吗?有没有补充?他的想法与你的不同在哪里,让学生养成边听边思考的习惯。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我总是采用随时让其复述刚才教师或同学讲的话,提醒他们认真听讲。对于课上认真倾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尽管一开始抓认真倾听,费了很多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倾听,就积极有效地参与了教学活动过程,开启了思维的火花,获取到知识,形成了习惯,保证了课堂活动高效互动。实践证明,经过课内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初步形成了,再逐渐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慢慢巩固下来。
二、善思敢言——展智慧之光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给学生想的机会,又要留给学生想的余地,要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思考的方法难以形成,只有学生不断地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及时组织学生议论、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在交流中激起新的思考,从中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有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还得培养学生们敢于表达的习惯,回答问题要求使用普通话大胆发言,声音要响亮,口齿要清楚,要求学生想好了就举手,讲话要完整。对于回答得正确、响亮的学生,当场给予肯定和赞许,对于读得或讲得不准确或有明显错误的同学,不要轻易批评或指责,而是耐心开导,循循善诱,让他们重讲一遍,讲得好一点,培养自信心和勇气。发言不应是几名优生的权利,还应培养中下生发言的习惯,在提问的时候,简单的问题先让中下生讲、板演、动手演示,让他们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批改作业时,我常把中下生叫来面批,让他们讲讲想的过程,培养他们敢讲的习惯,让学生品尝我能行的喜悦,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善思敢言的习惯逐渐增强。
三、精耕细作——享成功之乐
在学生作业和测试中,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经过观察发现有的学生甚至连题目都没读完或者要求都不看就开始做了,怎能不错呢!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工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我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练习审题,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并培养高年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题,在多种方法中选取最优的方法。解题时要求学生态度认真,书写整洁,格式规范。做题出错不轻易放过,分析错题产生的原因,形成错题集,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进行练习,帮助学生养成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同时指导学生解题时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自始至终将检验贯穿教学全过程,如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列方程之后,必须对照等量关系式先检验方程正确与否,求出方程解后,要对照条件,代入方程中检验解是否正确,不能胡乱一写答案就了事。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不仅靠课内的指导和训练,还要靠课外的支撑,教师要认真设计家庭作业,做到数量少,质量高,要求明确,让学生不感到做作业是负担,而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在这种积极的调动下,不但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合作学习——互帮求突破
合作与竞争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两大主题,由此可见,合作学习的习惯正是小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的合作学习指课堂合作讨论,交流解题思路,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数学、身边数学的信息,研讨处理信息方法,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小组合作交流满足学生情感交流的需要,引起思维碰撞,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态度,推动其兴致勃勃地去学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按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身高等情况做好搭配成组。有利于学生形成平等心理,乐于发言、敢于发言、勇于发言,同时促进相互启发及帮带形成。
五、动手操作——体验促内化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中学习的习惯。例如,在“千克的认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袋1000克的盐或其他物品,让他们用手掂一掂,拎一拎,感觉一下1000克的重量,再让学生把盐放到台秤上称一称,然后让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东西,猜一猜多少只苹果重一千克,多少只香蕉重一千克等等,再放到台秤上称一称。这样学生在充分的操作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这就将学生的生活和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体验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又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之大万万不可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责在教师,成在学生,教师应规范要求,正确引导,切不可听之任之,否则荒废的可不是一两节课,而是孩子的一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好习惯成就学生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金泉.好习惯好人生[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李文娟.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M].九州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唐王小学)
编辑 申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