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然后知不足

2013-12-29 00:00:00卫晓燕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2期

摘 要:当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学生也存在一些学科的认识误区,基于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这类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效率;兴趣

《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所以回顾自己教过的课,分析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反思才能与时俱进。

语文作为一门“主课”,无论是在高考,还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语文这门课或多或少存在着被忽视的情况。有些学生认为语文再怎么学,也提高不上去,拿不到像理科一样的高分,还有些认为语文考的大多在课外,课内的可以不听,只要多做题即可……以上种种对语文的误解,使得语文教学走入被动的境地。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学生的这些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从课堂教学本身分析

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学生从初中开始,对语文的学习只限于知识的记忆,背诵词、句、篇,并陷入题海战术以应对中考。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反复训练、记忆,只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基础上面也未必有较大的提高。所以当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普遍存在语文基础薄弱、错字连篇、语法混乱、表意不清、符号乱用等情况。即使通过三年的高中学习,到高三的时候,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诸多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因此,改变语文的培养模式刻不容缓。

当今的语文课堂都在拼命强调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多教师始终围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却忽视了对语文基础的培养。一堂课下来,学生很多字词还没学会,连课文内容都还没有熟悉,教师便跨过课文,在课文之外做了很多的引申和分析,轻视文本,轻视语文基础,使得语文教学如同在云里雾里一般让人摸不透。

许多教师喜欢用动画、幻灯片、朗读录音等方式代替学生朗读、分析,不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亲身诵读,不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美文中的语言运用。学生看看动画和幻灯片,听听音乐,谈谈感想,貌似整堂课很热闹,但是教学结束后,如过眼烟云一般,对课文内容依旧一知半解。语文,即语言文字,脱离了语言文字这个教学中心,学生缺乏在语言表达、情感认知上的训练,语文课就失去了本身的教育意义,最后造成热闹有余而效果不佳的局面。

在课堂活动上,出现了两种比较极端的现象。一种是存在了多年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听,互动情况较少。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这种传统模式近年来一直受人诟病,它不仅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也束缚了其思维。而另外一种与之相对的则是“散养型”模式。教师采取分组讨论或交流感情等形式,把话语权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只是作为一名旁观者,过分高估了学生的自控力和自主性,使整节课过于放任自流,从而走入了另一种极端。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无法有效地掌握知识,这种“散养型”模式高估了学生的自控力和自主性,使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浮于表面,反而连课堂的活动能力都难以纠正,这属于课堂的无效行为。

二、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语文的初级目标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高级目标是学会从文字中体会情感和表达情感。这些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在字词识记、文章阅读、语言训练、写作方面有一定的积累。这种积累不是一天,也不是一个月,而是一种长期的、不间断的积累,需要有一定的耐心。但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认识不清,认为听听课、做做练习,就能提高语文水平,而忽视生活体验积累、经典著作阅读、写作,没有耐心,且懒于行动。以这样的认知和态度去学习语文,结果可想而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话道出了语文与生活关系的真谛。语文不限于课本,语文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所以,近年来的语文高考题材料大多数都来自课外,如,时下的热点新闻、议题、现象等。就是这个原因,让许多学生把课本抛之脑后,反而更重视复习资料。殊不知,课本才是高考试题的“源头”,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同时,语文学科的题目设置也侧重于理解和表达类的主观题。比如,阅读理解和写作。学生绞尽脑汁组织的答案,往往因为答非所问或者偏题而被全盘否定,在解题上面,获得的成就感不高,因此失去了学习积极性。学生反而对一些理科科目抱着更大的热情,这类科目答案客观透明,更容易获得较大的成就感,而且精力和时间有短期投入见效就很大。这点和语文学科正好相反,语文需要细水长流的投入,一些阅读课外名著之类的隐形作业,在高考的压力下,在漫天的各科练习卷之下,自然被忽视了。

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立一些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模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举例来说,在鉴赏柳永的《雨霖铃》时,笔者先介绍北宋一种颇为流行的风俗“吊柳会”,由此引出作者生平,最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本上面,学生的反应比较活跃。又比如,在上小说《祝福》一课时,笔者以侦破案件的形式提出一个悬念:是谁杀死的祥林嫂,由此对课文的内容和人物展开分析。学生都积极参与案情分析,提高了教学效率。由通俗带动文雅,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课堂的魅力由此得到显现。

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笔者通常在每堂课的前五分钟,按照学号,每天让一位学生上讲台,或演讲,或朗读,然后再请底下的同学进行点评,尽量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发挥其主体作用,以此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中也会设置讨论环节,但这些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而不是放任自流,如果过度放开课堂教学,又容易使教学目标偏移,甚至达不成教学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找到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他们引导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学生带着兴趣去上课,这样本身已经成功了一半。

(作者单位 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

编辑 代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