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可以借助音像视频、图片文字、实物模具等常规教学资源,焕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生活印象,从而建构文本中作者所描述的意境,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魅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活动,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情感,加强他们对生活的关注与体验,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品味多彩人生。要将语文教学生活化,最重要的是将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还原情境,观察生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特有的慧眼,还原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活教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为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天地。如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层出不穷,如,“骑乐无穷”“衣衣不舍”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适时开展“文字小卫士”“错字啄木鸟”之类的活动,以为商家精心设计广告语、设计宣传方式为切点,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生活去纠正这类不规范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如,学了《乡下人家》一课后,可以开展“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在不同的季节里到田园中去:春天去了解播种发芽带来的惊喜,夏天去感受植物的蓬勃生机,秋天去体验收获的快乐,冬天去聆听大地的沉寂。走进乡下人家去调查当地人生活的变迁,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等。有条件的还可以趁春秋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或者参观访问,或者送演出、送书本等走进农村,这些都是极好的教育资源,学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就能学到许多书本里不能学到的语文知识。
二、还原情境,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并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还原情境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教学《藏戏》一文,我们距离西藏太远,学生对藏戏了解甚少,如果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可能很难明白。从地方特色考虑,我们江浙一带越剧盛行,学生在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越剧表演的情景。古装的俊美扮相,人山人海的场面,台上台下合唱的情景,学生们或多或少都在社区活动中见识过。由熟悉的越剧场景进入远离自己生活的藏戏情景,此时,只要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借助多媒体播放藏戏视频,再现藏戏的表演。无需教师多作详细解释,学生自己就能顺利地跨越地域的鸿沟,体会到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特点:戴着面具演出,不需要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等,并且从中感受到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的独特魅力。自然,学生就在越剧和藏戏的相互迁移中自然地理解了藏戏这种特色文化,就由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感受,自然地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三、还原情境,体验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教学就是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与已有的经验,实现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比如,在教学描写关于大自然的课文时,可以通过还原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回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在课余聊天、在河边草地上玩闹嬉戏中,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画面。
虫子,是我班学生的最爱,我常常看见他们在不同季节里和不同的昆虫有亲密的接触。你看,傍晚校园的草坪里,学生们三五成群或蹲、或趴在地上,动着、说着,很是热闹。走廊上,即使是一只小蜗牛,也能引来高高矮矮的一大群追随者。偶尔被吸引进教室的小虫也常常成为他们铅笔盒里的嘉宾、宠物,要是哪只小虫因有人不小心让其断了羽翼、爪子,那是要遭到“投诉”的。因此,在教学《草虫的村落》时,我从学生们最爱的虫子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你的生活经历中见到过哪些可爱的小虫?你和他们一起玩过吗?你可曾见过“草虫的村落”?那是个怎样的世界?学生议论纷纷,发言极为踊跃,有的说:“草虫的村落就好像一个部落,虫子们都住在一起。”有的说:“草虫的村落就好比我们人类的村庄。”还有的说:“我到过小虫的村落。”于是,我带领学生进入课文中,在语言文字中体会草虫的村落,人情味十足的语言,顿时使课堂变得妙趣横生。作者丰富的想象使《草虫的村落》中的甲虫们变得有情有义,我借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动笔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融入自己的真切感受。利用课余时间,我把学生带到了小虫们的乐园——校园的花圃。来到花圃,学生的眼睛大放光彩,小蚂蚁、小甲虫、不知名字的小虫们再一次走近他们的生活,也许是受原文影响,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小虫们的情趣,听到了他们在窃窃私语,看到了他们在过家家、开表彰会……回到教室,我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试着写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学生们欣然动笔,很快地,一篇篇情趣盎然的小练笔诞生了。
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在生活中还原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去感悟,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了学习的趣味,而且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还原情境,拓展生活
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必须依靠语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招领启事》就是匠心独具的最好例子,许多年过去了,那堂课,我都记忆犹新。那节课的情境是这样的:有一天早上,一个学生在校门外拾到一个钱包,将钱包交给了于老师,他一上课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学生,问学生该怎么办。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写“招领启事”能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写“招领启事”的意义,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接下来就开始教学“招领启事”的写法,让学生开始写招领启事。这时的学生完全是为了帮捡到东西的同学的忙,所以学得都很投入,写得都很认真,而完全没有枯燥的学习感觉。写完后,教师选择好的作品张贴于校门外合适的地方。过了几天,于老师又对同学们说,这个失主看到同学们写的“招领启事”后领回了东西,非常感激。他想写一封感谢信,但不知道怎么写,想请同学们帮忙,于是又展开了写“感谢信”的教学。经过这一环扣一环的情境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会了知识,还让学生们学得有滋有味。
总之,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反映着生活,它们密不可分。以课堂为起点来还原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联系生活,让教学亲近生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用好常规教学资源,让其还原为生活语文的催化剂!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信达外国语学校)
编辑 代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