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一个光辉的职业,自古以来,教师都充当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传统教师所奉行的大多是“精英教育”的思想,也就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优等生身上。那么,对于后进生我们该怎么办?让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因此,新时代的教育目的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之下,教师的职责应该是让所有学生都能成为笔直的参天大树,让所有学生身上都能绽放出美丽的素质教育之花。要得到这样的教育效果,首要问题就是转化后进生,我认为,要有效地转化后进生,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一、调整心态,正确看待后进生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高中生正处于内心敏感、思想复杂的青春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他们思想还不成熟,社会阅历不丰富,极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干扰。特别是现在网络信息迅猛发展,学生更容易接触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从而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甚至思想道德方面与其他学生有所差异,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后进生”。但是,对于任何一个班级来说,后进生不可能被“消灭”,只能减少,所以,在面对后进生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一种正常、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样,我们才能以一种理智、合理的方法来处理后进生的相关问题。
二、用爱和责任满足后进生的自尊心理需求
后进生同样具有上进心、自尊心,甚至更强于其他学生,绝大多数后进生更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关爱,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给予的往往是“失望、不理睬甚至是歧视”。因此,后进生再以“破罐子破摔”来回应、报复我们,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丁有宽老师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对待后进生时,我们应特别注意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爱的态度,让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的爱。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我们用爱将学生“俘虏”,学生才会逐步转化。
三、多沟通交流,对症下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学生都各自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习惯、特点,同样每个后进生的形成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原因。要有效地转化后进生,需要我们要去了解他们的习性,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交友情况等。只有掌握后进生的有效信息,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与学生、家长甚至他们的朋友交流。
四、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
传统教育往往以成绩或是否调皮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而后进生在这些方面恰恰有所欠缺。他们在生活、学习上遇到的挫折往往比“优等生”更多,他们仍渴望成功,但是很多情况下事与愿违。因此,我们要勇于开创合理评价学生的方式和途径,让后进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把这喜悦转化为动力,让他们去创造更大的成功。同时,教师应多去发掘学生身上的“发光点”,让他们把自己的发光点放大,弥补自己的不足。
五、合理利用团体的力量,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
后进生转化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要靠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努力。班级是学生学习、交流的场所,家庭是学生心灵的港湾。不少后进生性格比较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其实,在后进生心里非常渴望能够融于集体,只是他们的自卑心理在作祟。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学习、习惯对班级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所以尽量避免与他人合作、接触。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多让后进生参与班级活动,多鼓励优等生带动后进生,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是班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也要防止后进生抱团,结成小团体来对抗教师,这样就会对班级管理带来不良后果。
六、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不少后进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转化他们,我们就要做好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不能急于求成和一刀切,应做到“反复—巩固—再反复—再巩固”,不断强化后进生的管理,小步走。一旦学生思想有所转化,就趁热打铁,激发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学习和生活。
后进生管理是学生管理的一部分,需要教师多思考、多学习、多创新,只有抓好了后进生管理,才能为素质教育培育出多彩的花朵。
(作者单位 泰州师专附属实验中学)
编辑 代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