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阅读教学落脚于提升学生素质,是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符合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学生身心发展、人才培养的必然体现。
关键词:阅读教学;落脚点;素质教育;动因
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这种教学不断改革的状态下,阅读教学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就必须将阅读教学的落脚点放在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上。
一、阅读教学落脚于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1.素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涵
200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党的十八大还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不但要贯穿于包括阅读教学在内的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且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
2.阅读教学落脚于素质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义
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课程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实践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此,将阅读教学落脚于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符合课程评价坚持的育人为本、促进发展的改革方向。
二、阅读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素质有明显的优势
1.阅读教学更富人文性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不仅包含了人们外在的衣、食、住、行,还包含了人们的内在的心理、意识或者思维活动。阅读教学中所选择的经典文本,其内容不仅包含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凝结了对社会的认知和感受。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便会受到文化的熏陶,这与数、理、化等课程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和解题技巧、技能有重要的区别——阅读教学更富人文性。
2.阅读教学在提升学生素质方面更具“潜”性
阅读文本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展示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内容相互交织,会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就阅读教学而言,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社会现象的理性思考,往往不是直白的、直接告诉读者的,需要读者在字里行间“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最终“获得审美体验”,这个认知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潜在的心理活动过程。我们不妨拿阅读课程教学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进行比较考察,思想品德课学习重在基本理论,重在条文规范(这也需要阅读),更多的是直接要求学生行为、处事该怎么做,更具“显”性;阅读教学重在通过优秀文本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更具“潜”性。
3.阅读文本内涵审美价值
就语文课程当中文本的选择看,所选文本更多体现其文学性,所以更具内涵和审美价值,这也是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或者很少具备的。(1)语言美。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文学作品描绘美的手段。清新优美的语言给人一种平易、自然、毫不矫作的美的享受,如唐诗宋词、现当代名家散文,无不展示着作品语言的动人魅力。读着这些优美的语句,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美感油然而生。(2)真实美。现代著名作家巴金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文学作品题材多种多样,但不管怎样,这些题材都必须来自生活,都要求是真实、可靠的。真实的山川河流、真实的风土人情在文本中一一呈现。真实是文学的生命,真实更是一种美。学生在文本中徜徉,感受文本中来自生活的真实美,情感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3)意境美。文学作品最可贵的是要有灵魂、有意境,“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优秀的作品,不管创作者如何变幻笔墨,喜怒哀乐、人事景物虽是创作者随心所欲、漫不经心地娓娓道来,个中意境却浑然天成,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感受。
三、阅读教学落脚于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实践
阅读教学落脚于提升学生素质,那么其教学方式就应有所不同或者更侧重于素质教育而非技能教育。试以朱自清先生的《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为例,简述阅读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1.确立课堂阅读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不同,其教学方法也不同。如果仅为应付考试,那么教学还是传统的方式,将侧重点放在字、词、句的用法上,放在段落的分析上;如果将教学目标落脚于提升学生的素质,那么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提升素质教育的基础,引向深入的是如何通过文本阅读使学生心灵有所启迪、感悟,思想精神境界以及道德情操有所升华、有所提升等等。这就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需将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厘清其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人生体验。
2.《春》课堂教学的实施
《春》是一篇富有诗一般意境的著名散文。作者以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画卷,不但反映了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更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学习该篇美文,相对于提升学生素质,笔者主要着重于欣赏、获得审美体验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其他包括字、词、句等则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也是一种素质)。教学实施:
(1)美文欣赏
目的是提升学生文学欣赏水平,获得审美体验。①《春》的语言美。“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诗一般的语言引领开篇。“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语言如流淌的春水,清新优美,平易自然,诗情画意相融合。文中句式富于变化,或对称或排比,既流畅又整齐。再加上叠音词和口语词的使用,使文章如跳跃的音符,充满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②真实美。这《春》和我们身边的春天一样,真实而不虚浮,让人如同身临其境。山、水、太阳;桃树、杏树、梨树;小草、繁花、嫩叶;细雨、薄烟、人家;娃娃、姑娘、青年……如此等等,就在我们身边,给人以真实感、亲近感、心里产生真实的美。③意境美。意境是一种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寥寥十数字,把一个美妙的轮廓勾勒了出来,初升的、红红的太阳,柔柔地照在春的山峦上,翠绿的山,颜色一下子变得鲜亮、明快、清爽起来,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也许是冰雪融化了)山脚下小溪(河)水越来越多,渐渐地涨了起来……这种意境美轮美奂!
(2)厘清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阅读《春》,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人生体验,给学生什么启迪和教育,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也是提升学生内在素养的重要内容。该文在情感态度、思想内涵、价值取向上传递给学生的是: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新的生命开始了,未来充满了活力、希望;春天来了,是播种的时候了,时不我待,不辜负春的美意,积极进取吧。
(3)用心朗读课文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讲解,认真阅读课文(可配乐朗读,效果更好)或者听专业演播人员的朗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从中受到熏陶。
将阅读教学落脚于提升学生素质,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符合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发展方向;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体现;更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二附中)
编辑 代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