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科学课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013-12-29 00:00:00曲丽娟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2期

科学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强调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探究”既是过程又是方法。下面我把近几年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做法进行一下梳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科学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科学课就是模仿科学家的过程,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科学家。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动力。

首先,从课题入手,利用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如:板书《电和磁》关于课题你想探究什么?学生回答:想探究电和磁的关系,发现其中包含的科学道理——这样做既符合科学课的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从学生的直观感觉入手,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情境,如在学生学习《电能和能量》一课时,利用大屏幕出示电器工作的情境图、能量转化的情境图。这样做直观有效,不仅仅使学生感受了科学的魅力,又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为以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探究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的学习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的目标中指出科学探究的八个环节:(1)提出问题;(2)猜想假设;(3)制订计划(小组讨论);(4)小组之间交流(补充);(5)观察、实验、制作;(6)搜集整理信息;(7)思考与结论;(8)表达与交流。可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这几个环节可以选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如《杠杆的科学》一课出示情境图(撬棍撬起重物)问:什么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找出杠杆的三个点?用杠杆尺做实验,实验后总结杠杆分类。这一课主要采用了(1)(5)(6)三个环节。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探究素养的形成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动脑,亲自实践。如《电磁铁》一课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电磁铁有什么作用。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介入讨论、指导、点评,给予正面鼓励。一些复杂性的问题如:电磁铁的磁力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在课堂没能完成的任务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钻研。

四、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尤为重要。首先,教师把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成一个或几个任务,不宜过多。任务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来确定。如《电和磁》一课让学生组内合作组装点亮小灯泡的电路,通电后导线靠近静止的指南针。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同伴互助,从现象中讨论再总结收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辅导,避免出现学生畏难而放弃完成任务的现象。其次,在实施合作探究时,要分工明确,任务适宜,结论要统一,评价要及时。

五、注重探究方法和过程的评价

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的记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通过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

总之,要想把科学课的目标贯彻好,就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并进行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习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对科学本身及科学的本质有更深的理解。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两家子小学)

编辑 申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