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3-12-29 00:00:00郑红芳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2期

体育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它还可以培养人们顽强的拼搏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它与德育有很多的共性,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业。”从毛泽东同志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体育和德育在教学活动中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乐意接受并自觉服从规范,让他们在严肃、公平、平等的竞技条件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教学是以练为主的,这种“练”有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练习,思想与身体活动十分活跃。比如篮球中的传球技术,它需要两个人配合,对此,教师就要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相互协作,使他们自觉地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体育教学是一项集体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典型事例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而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质的活动。我国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包括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品质。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当利用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品质。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和功能

在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应使学生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针对体育的特点,应注意培养学生活泼愉快、顽强拼搏、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加强学生人际交往,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可以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胜不骄、败不馁,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

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受意识支配的、有目的的不断发展的获得过程。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在教师的主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身心方面的影响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

三、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针对体育课结构,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锻炼健美的体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应根据每堂课的特点和内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遵守纪律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例如,田径运动能培养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运动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友爱的思想品质。

3.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进行体育教学的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起表率作用。苏联教育家德乌中斯基说:“教育者个人对青年心灵起影响的那种教育力量是不可能用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意向、任何处分或奖励方法来代替的。”教师能以身立教成为学生的榜样。

(二)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学生心悦诚服。例如,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的效果更好。

2.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总之,体育教育是将智慧、体质、意志和道德品质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教学中要有始有终地坚持德育教育,常抓不懈,使德育渗透成为每个体育教师的自觉行为。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使同学们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锻炼,坚持健康第一,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国永.体育教学[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肖焕禹.体育传播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中心小学)

编辑 申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