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置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013-12-29 00:00:00陈文莉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2期

摘 要: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也经常说:“有兴趣就想学。”想起很久以前曾在书上看到过的一句话:“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数学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火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游弋于数学知识的海洋,才能品味学习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数学能力的欲望。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对提高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成为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兴趣;设疑;探究;迁移

一、巧妙设置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有智慧的教师总是在学生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学生意识中的矛盾被激发之时,设置知识上的悬念,巧妙设置疑点,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取得课堂教学的实效。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打折问题时,首先出示问题情境:在金湖繁华的人民路商业街,老师在“苏宁电器”和“五星电器”看中了同一款手机,两家商场却打着不同的广告招牌:

苏宁电器的招牌:八折大酬宾。

五星电器的广告:九折优惠。

这时,教师提出疑点:“请你们帮老师参考参考,上哪家商场买手机便宜?为什么?”

生(异口同声地):“苏宁电器!”

教师追问一句:“确定吗?”

部分学生经老师这么一问,似有所悟,在下面小声议论,过了一会儿,学生明白:购物不能光看折扣率的高低。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根据平时学生容易出错的疑难点巧设问题陷阱,让学生去做一做,诱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问题陷阱却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时,教师再适当点拨,使学生猛醒过来,高度的情感反差,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巧妙设置探究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也往往能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他们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新的问题,并把此作为探究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如,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计算结果的得出其实并不难,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互动过程:师生共同列出算式:8+5。教师问:“那么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是13。教师继续追问:“那么8+5为什么等于13?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小棒操作。小棒操作的过程正是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完全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教师正是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巧妙设置迁移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新知识往往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找准“迁移点”是把握知识发展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之间的联系,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想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扩展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知识。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学生通过将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进行裁剪拼成长方形的方法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同时,给学生几个不同的梯形,提示他们类似的求面积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图形,相同的求面积方法。同时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表演,如让几个同学扮演不同的形状,表演相遇后经过各种尝试组成一个长方形的经过。小小的活动却能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整个表演过程,学生必然情绪高涨,学习积极性也必然得以提升。再如,两步应用题教学中,找出中间问题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教学难点。教学例3时,充分利用学生练习过的复习题,让学生比较复习题与例题的异同,同学们发现:相同点都是求一共养多少只兔,而例题没直接说养了多少只白兔,说的是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为了求一共养多少只兔,应先求出养多少只白兔。在比较中,学生利用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异同点找到了解决本节课难点的方法。如果教师找准“迁移点”,长期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这对今后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合理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学、重视动手操作等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联想,极大地调动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湖县育才小学)

编辑 申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