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写作是手段,做人是根本;作文训练不仅要注重写作能力,更要重视素质教育,将做人和作文紧密结合。
关键词:作文;做人;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点出发,对于作文教学来说,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是求得学生人格、智慧和写作才能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一、把“作文”与“做人”有机而紧密地结合起来
文章是人们对生活有所感悟和体验后的产物,感受的深刻与否关键在人的品德与修养上。有人说:“话与文都是不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话,写几分文。所以,说和写似技能又非技能,实际是其人的表现。我想劝大家不要把作文当技能看。”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作文”与“做人”的关系,说明了写作活动中人格因素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因而指导学生作文不能只着眼于技能,必须时时顾及学生“其人”这个整体,把精神训练放在首位。因而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明确其思想、培养其情感、锻炼其观察能力。倘若他们逐步养成了“诚实”的品德,那他们的思想会逐渐明确,思维会日渐缜密完善,情感会日渐丰富成熟,观察也会日渐敏锐周到。至此,他们的作文也就不难做到理真、情切、意达。相反,如果教师指导只是让学生在各种作文应考训练中寻找秘方和诀窍,那终将会使作文教学走向死角。今日的作文教学,大凡是为“应考而作”,把作文训练的目的盯在应考上,过多注重文章的结构形式,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训练。笔者多年来深感学生习作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步伐,甚至失去新意,看来症结就在于此。
二、培养学生摄取生活的能力
十几岁的中学生,自身已有一些生活经历,加上耳闻目睹,道听途说获得的外界信息,以及从课内学习、课外阅读、看电视得来的信息,按理说完成一篇作文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可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就是“没东西可写”,不少人的作文是硬“榨出来的”。近几届的学生(独生子女)由于自小“成人化”,再加上很少独立体验,全凭书本上的知识,那想象真可谓惊人,写起作文满篇的大道理真让人有些招架不住,可内容的空洞,事例的陈旧更是令人无奈至极。究其原因,我认为作文除写作技巧外,主要是学生摄取生活的能力太差。因此,培养学生摄取生活的能力对提高作文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摄取生活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感受和联想。观察是写作获取材料的主要手段;感受又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是作者情感因素的内化领悟;联想则是写作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三者在实际运用中往往是综合进行的,观察中必定会产生感受和联想,感受和联想也必须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因而,一旦学生有了摄取生活的能力,他们的作文素质必定会得以提高。
三、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三尺讲坛默默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的我,的确饱尝了改作文的辛苦。基于此,近几年来我尝试引导学生参与批改作文,收效却很是喜人。我也切身感受到自改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一,它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堆里解放了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课和了解学生。其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自己的作文要让别人评说,所以从心态上讲,大家写作都比较严肃认真。其三,同学之间能互相启迪、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事实上,“改”和“作”的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改的能力。只有他们自己学会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是啊,教师固然要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然而,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大门。
综上所述,我坚信“学会作文”从来都是和“学会做人”联系在一起的。让学生在作文中观察人生,树立起追求美的信念,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而把他们引向生活充实的光明之路,那么他们会领悟到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切都发自内心,一切都出于自然。至此,学生作文素质提高就不再是难事!
(作者单位 青海省湟源县第一中学)
编辑 代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