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幅成功的书画作品,首先让读者感受到的是艺术家独特的艺术语言,而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往往表现出艺术家才智与个性的多个侧面,因此在艺术作品的背后,我们会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思想的艺术家自己。
读陶佛锡先生的书画作品,我能感觉到他那种谦谦君子、恬淡静雅的艺术风韵。我与陶先生同事多年,并未听他对自己的名字“佛锡”有何含意作过解释,但从其艺术作品中,总能品出一种淡淡的禅意。
陶先生书法以小篆见长,兼通隶、楷,这在当今书坛尚属“少数派”。但当今识篆者仍是廖廖,即使小有名气的书法家,篆盲者也屡见不鲜。陶先生独辟蹊径,甘愿在篆书上下苦功夫,也实属难能可贵。陶先生在中锋用笔的运行中,以墨法的干湿、虚实和运笔的疾迟、顺逆,使粗细一致的线条平添了另一种节奏,特别是多用中锋逆行,变圆润为干涩,显得笔力苍劲拙朴,如老枝纵横、傲雪生香,多了几分金石意味。陶先生在线条的用笔上不急不躁、张弛有度,使线条处理如老僧补衲,平和静穆中又见灵动飘逸。
在陶先生的篆书作品中,尚有部分甲骨文、大篆,虽然数量不大,却也是足以表现书法家的审美情趣和书法功底。
此外,陶先生的隶书作品以《张迁碑》起家,取其方俊之势,并兼收《史晨》阴柔之美,方圆兼备,朴拙中仍见尔雅。楷书作品胎自柳、赵,追寻“柳骨赵筋”,既见柳体的挺拔刚健,又见赵体的圆浑秀逸。
陶先生在书法上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其绘画艺术也显示出较高造诣。陶先生自幼就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年,陶先生曾作过不少报刊插图、题图和尾花,还设计过一些书刊封面。虽然多为黑白两色和白描,但其简约清爽,具有浓厚装饰意味的构图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品味陶先生的书画艺术,会给人一种总体印象:即多中和、虚静、典雅,少粗放、狂怪、奇诡。特别是线条的温柔敦厚、含蓄内蕴、圆重平留带有浓厚的谦谦君子风,在静思默想中能让人感悟到那种幽深清远、淡泊自然的审美情趣。这些笔墨语言的艺术特点,也许就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情趣使然。“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但艺术家的见识学养,既反映在高尚的个人情志、脱俗的审美追求上,也反映在对书画的继承与发展辩证统一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上。陶先生对传统的继承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在艺术追求上始终以一种恬淡的心态,不事张扬、甘于寂寞,以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故在艺术表现上,宽裕敦厚、雍容自然,从不取媚流俗、好奇制胜。说到底,这也是一种了于释道境界的追求。
(责编: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