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深层含义

2013-12-29 00:00:00高小立
当代人 2013年5期

电视剧《守望》的最后一个镜头,宝亮、秀云、月月、大可四人站在水泉村的山顶上,俯瞰着养育了自己的这片村庄,以一句“我们的家乡多美啊”结束了全剧。看完22集电视剧《守望》后,作为观众也会和剧中这四位主人公有“家乡多美啊”的共鸣,并感受了这美不是单指家乡的自然风光,更是生活的美和人心的美。

《守望》中的水泉村和泉头村不是穷乡僻壤,村民们吃穿住都不愁,但村领导已不满足传统农业取得的成绩。该剧主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新”字展开故事,从妇女主任坚决抵制开发铁矿石引发激烈冲突,到建文化大院成立山地散养基地是故事的主线。剧中设置了众多人物,赵家三兄弟应该是人物主线,由此辐射出的最重要的人物是老二赵宝军的媳妇钱秀云,身为妇女主任的她是剧中与旧观念抗争的新农村代表人物,但她缺乏专业知识受到很多局限。而回到家乡的宝亮、月月二人倒是该剧的两个重要人物。

家乡的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水泉村的美除了靠村民们的辛勤汗水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换来,更是靠观念、知识和科技建成,而这一切最终是靠人创造出来的。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宝亮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水泉村,决心干出一番事业;月月是最早外出的打工妹,事业成功后,回归家园,反哺家乡,大学生晓义毕业后返回家乡,还带回了未婚妻。他们为家乡带回来的是新的观念、开阔的视野和最新的科技知识,这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财富。这也是该剧“守望”的第一层含义——出得去,还回得来。

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但这在很多乡村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现实中的许多村庄,能干活的、有本事的都出去打工了,他们离开家乡越走越远,无论发达否,他们还愿意回到家乡吗?这的确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该剧对家乡的热爱充满了激情,让观众感受到了宝亮等人建设家乡、回报家乡的责任与快乐。他们守望的不仅是家园,守望的是建设家园的精神。

该剧“守望”的第二层含义就是走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之路,也就是十八大强调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就地城市化发展。这部写于2008年的电视剧作品极具前瞻性,看到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前景。水泉村的村民不用离乡,更不用离土,经过文化大院的培训后,就地都当上了养殖工人,还享受着国家职工应有的各种保险。月月办微型超市的想法再一实现,农工商在水泉村就全齐了,这样的新农村不但不会使村民外流,有那么一天一定会吸引城里人来安家。剧中人俞燕鸥大专毕业后就选择了到散养基地工作,已昭示出新农村广阔的前景。

许多专家都在呼吁:未来的城市化一定要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之间统筹一体化。学者税尚楠、吴希翎曾提出:“人口向城市集中并不是乡村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城市化的科学内涵是“乡村人民和城市人民共同创造和分享经济增长的利益;共同享用人类数千年来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宝藏,无论在什么地方居住,其生活都是无差别的”。学者郭正林曾指出:“都市化不一定是走将农民迁移到大中城市的道路,而是生活方式的转化。”

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电视剧《守望》的启示意义不言而喻,有引领作用,但它绝不是一部图解“三农”政策的作品,而是一部生活气息浓郁、人物性格迥异的生活剧,尤其是语言,幽默中有哲理,哲理中有乡土。该剧也没有落入当前家庭剧“家斗”的过度渲染中,更多展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包容、理解和关爱,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部有丰富思想内涵,透射出“正能量”的新农村剧。

(责编: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