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丘扇鼓舞

2013-12-29 00:00:00李金良
当代人 2013年10期

在邢台市内丘县的很多农村,每逢节日或庙会,都会看到一种特殊的舞蹈表演——演员手拿像长把扇子一样的皮鼓舞蹈。我们把这种舞蹈称为扇鼓舞。

扇鼓舞历史悠久,地域广泛,很早就在邢台、邯郸等地流传,在内丘县丘陵、平原一带农村较为活跃。这种舞蹈由于形式随意简单,人数不限,道具携带方便,很受群众欢迎。

以前,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神十分信奉敬畏,每到节日、庙会,善男信女们则以扇鼓舞作为敬神、酬神、娱神的表现方式,因此扇鼓也叫善鼓。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改造发展的扇鼓舞,现今已成为社会文娱活动节目之一。人们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喜庆丰收的日子,跳起扇鼓舞以欢庆节日。

扇鼓也叫云牌,由鼓面和鼓柄组成。鼓面是一个直径约25厘米的圆铁环,张上羊皮。讲究的,羊皮上还绘上花草图案。鼓柄是一个长约30厘米的铁棍,顶端是三瓣梅花铁环,环上穿有9个圆铜片,打起来清脆悦耳,因整个样式像一把团扇,因此名为扇鼓。

打扇鼓男女均可参加。每人手持两个道具,左手持扇鼓,右手持马鞭。马鞭则类似戏剧舞台上的马鞭,用一根长约50厘米的木棍,缠上几束红缨或红布条即成。扇鼓和马鞭是鼓手的万能工具,根据扇鼓唱词的内容和故事情节,二者可以充当各种兵器和生产生活器具,做出各种表演动作。

打扇鼓的动作多式多样,从队形变化整体动作上说,有走圆场、老龙摆尾(走S形)、搭天桥、遛马、摇船、抬轿、二郎穿梭等。从单人舞姿上说,有敬德背剑、小白龙、缠腰、雪花盖顶、二郎担山、摇耧撒籽、斟茶倒酒、对梨花镜和反背击鼓等。走圆场时,扇鼓手随舞步节奏,边走边晃动扇鼓,鼓柄上的铜片互相撞击,发出哗哗啦啦的声响,再加上适时地用马鞭击鼓,若催马行军,营造出一种热烈昂扬、古朴肃穆的气氛。

扇鼓舞的出目较多,一般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内丘扇鼓常见的出目有:《接总兵》、《十二月》、《接天兵天将》、《接九家仙姑》、《杨家将》等。其中《接总兵》较为常见。

内丘扇鼓舞灵活多样,娱乐性强,不受年龄、性别、人数的限制,但以中老年人、妇女的集体活动居多。一般8至10人以上,根据人数多少,唱词、情节和角色可以增减变通。如《接总兵》可以只接红绿青蓝四路总兵,人多时可以再增加黄玉(白)花和吉灵等四路总兵。人多时一人只扮一个角色,人少时可以一人顶两人用。一两个人搭不成班子,可以独自或对打某个出目中的片段,也可不打出目只走圆场。打圆场时其他扇鼓手也可随时加入,鼓舞队伍也就不断壮大起来。

扇鼓舞载歌载舞,边走边唱,唱词类似戏曲中的唱词,像《接总兵》唱词在300句左右,句式有长有短,长句节奏松散,短句节奏紧凑,但以7字句居多,句式有“二二三”和“三二二”两种。根据节奏急缓需要,有时在唱词中加一些“哪个”、“咱可就”、“呀哩”等衬词,唱腔比较固定,简单易学,具有一定的地方韵味,特色鲜明。

内丘扇鼓舞队伍多,人数众,场子大,气氛浓。平时各支队伍在本村本地演出,以庆丰收、庆节日为主。每逢庙会,则以娱神酬神为主。如每年农历三月初一神头庙会,往往各路舞队云集神头,在扁鹊庙、药王庙、奶奶庙、玉皇庙等庙前场地上,常常人山人海,从早到晚,鼓声不断,鼓手尽情地歌,尽情地舞,场面十分热烈。

近几年来,内丘县对这一文化遗存进行了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2009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这一文化遗存得到了传承。

(责编:刘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