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欧洲历史的中国马镫

2013-12-29 00:00:00曹明明
当代人 2013年10期

关于马镫的定义,《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表述的:“马镫,指挂在马鞍上,供骑马人上马和在骑乘时踏脚用的马具。”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时代最早的马镫实物是出土于东晋十六国北燕冯素弗墓的木芯包鎏金铜片马镫。马镫为一副(两只),造型规整,做工精细,通高23厘米,宽16.8厘米。镫环用三棱形桑木条揉成,木条的两端向上合为镫柄,镫环和镫柄包以鎏金铜片,用钉固定,镫环内侧加钉一层薄铁片,并涂以黑漆。镫柄的上方有一横向长方形透空开口,用于穿系革带,以便将马镫(图一)固定在马鞍上。冯素弗死于北燕太平七年(公元415年),据此可以断定,这副马镫距今已接近甚至超过1600年了。

冯素弗,东晋十六国北燕天王冯跋之弟,亦是北燕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曾任大司马,辽西公、车骑大将军之职。原籍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其墓葬发现于1965年,位于辽宁省北票县西官营子。冯素弗墓内未见其尸骨,对此现象,有专家认为这是“潜埋虚葬”的实例,即墓主的尸身埋在别处,墓葬仅是虚葬之地,并指出这是十六国北燕时期贵族人物经常采用的埋葬方式。这种葬式似乎与传说中曹操的“七十二疑冢”类似,只不过实葬之处可能没有封土之类的标志,故使人难觅其踪。

要探究马镫的起源,不妨先考察一下在我国家马是何时出现、人们什么时候开始骑乘马匹的以及马鞍出现的时代。

毫无疑问,家马是由野马经人类驯化培育出来的。考古资料证明,世界上最早的家马出现在距今6000年前的乌克兰草原上,并经由中亚地区传入我国。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养马、驯马和用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600—4000年),中国有一个独立的家马起源中心。两种观点,孰是孰非,还有赖于今后考古发现去证明。

有据可考的中国人骑马的历史可上溯到商代。河南安阳殷墟考古曾发现人马共葬的墓坑,并出土了简单的马具,其中一件U形马衔,可以让我们推测,在我国商代,人们就已经掌握了骑马的技能。据文献记载,春秋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骑兵部队。到战国时,骑兵在战争中的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我们所熟知的典故“胡服骑射”,即是讲赵武灵王从易胡服、习骑射着手,使骑兵取代了车兵。这种改变使赵国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从而巩固了自身在战国七雄中的大国地位。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对骑兵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论述:“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虚背敌;三曰追散击乱;四曰迎敌击后;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关津,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蓄,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此十者,骑战之利也。”从中可见骑兵作用之重要。但也有人根据孙膑的论述认为,当时骑兵担负的多是辅助任务,尚不具备成为战争主力的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时骑兵尚未配备和使用马鞍和马镫。

我们现在看到的马镫是固定在马鞍上的,鞍镫是一个整体。而实际上马鞍和马镫并不是同时产生的,马鞍的出现要早于马镫。最初的马鞍是包裹在马背上的革制物或织制物,其功能似乎只是降低骑乘者的痛苦,或者说是提高骑乘者的舒适度。马鞍的革命性变化在于高桥马鞍的出现。这种马鞍以木塑形,前后翘起,从而为骑乘者提供了纵向的稳定性。高桥马鞍的使用提升了骑兵的冲击力,提高了骑兵部队的战斗力。世界上最早的高桥马鞍出现在我国东汉时期。1969年考古发掘的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骑马持戈武士俑即配备了高桥马鞍(图二)。该墓以出土了中国旅游标志“马超龙雀”(即我们所熟悉的“马踏飞燕”)而闻名于世。

马镫的出现应该是在汉代以后。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陶马,大小与真马相似,亦配备了马具,但却没有发现马镫。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代墓壁画上,如河南新密打虎亭村汉墓壁画、河北安平逯家庄东汉墓壁画,骑士骑在马上仍然未见马镫形迹。由此可见,到汉代时马镫还未出现。如今我们从影视剧中看到的汉代骑兵足踏马镫,冲锋陷阵的情景不过是一种艺术的想当然。

从考古材料看,上世纪50年代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墓出土的骑马俑,仅马鞍的左侧垂有一镫,且镫革较短,右侧则没有相同的装置。其作用只是有助于骑兵上马,尚不具备“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的功能,只能认为是马镫的“雏形”(图三)。上世纪60年代在南京象山东晋王廙墓出土的双镫陶马让人们第一次见到了马镫的模样,但这件陶马上没有骑士(图四)。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中描绘了一个身着白袍,器宇轩昂的武士骑乘在一匹橘黄色骏马上,难能可贵的是这幅画清楚地画出他的脚蹬在马鞍下的马镫里,用具体的形象让我们了解了人、马、鞍、镫的相互关系(图五)。

现在,研究者普遍认为马镫是中国人发明的。马镫的发明看似只是骑马设备的一个技术革新,但它在人类历史上、特别是军事史上却是一个大事件。英国科技史专家怀特说:“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马镫的使用使骑兵的双脚有了支撑点,解放了骑兵的身躯和双手,使骑兵可以在马上完成射箭、劈杀等更为复杂的战术动作,使骑兵部队的排兵布阵更加灵活快捷,战斗力有了质的提高。西方学者认为,马镫由东方传入欧洲后,“使中世纪穿戴沉重铠甲的封建骑士得以产生”,骑兵逐渐取代步兵成为中世纪战争的主力。英国史学家李约瑟指出:“就像中国的火药在封建主义的最后阶段帮助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一样,中国的马镫在最初却帮助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

(责编:郭文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