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食品供应情况 上海市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365家,年出栏千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244家,水产品养殖基地968个。地产蔬菜年上市供应348万吨,生猪年出栏272.3万头,水产品年供应量15.58万吨。 目前,上海市规模农产品批发市场40个,年批发交易粮食、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用农产品1 000万吨左右,占上海市消费总量约80%。其中,上海市每年消费猪肉约110万吨(77万吨来自外省市)。 2012年上海口岸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约10.7万批、255万吨,价值84亿美元。2012年上海地区出口食品、食品添加剂约3.9万批、23.3万吨,价值7.95亿美元。其中,动物源食品(肉类)、乳与乳制品、食品添加剂为进口食品数量前三位,而饮料与冷冻饮品、食品添加剂、肠衣为出口数量前三位。 (三)食品监督性抽检情况 监督性抽检是日常监管中的一项重要手段,旨在及时发现、控制或消除食品安全问题,从严查处违反食品安全行为,严厉打击违反食品安全犯罪行为。2012年上海市共监督抽检各类食品样品150 372件,同比增长176%;合格143 750件,合格率为95.60%,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快速检测149.24万项次,阳性率为0.62%。 根据食品抽检结果分析,目前导致上海市食品安全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是微生物(96.91%)、食品添加剂(2.17%)、农药残留(0.25%)、兽药残留物(0.04%)、重金属、环境污染物等超标。 1.从主要食用农产品抽检情况看,上海市地产农产品合格率为99.9%,质量总体处于可控状态。但市售农产品也存在一些危害因子,主要为蔬菜中农药百克威、毒死蜱、多菌灵、氯氟氰菊酯等农药残留超标;水产品中隐性孔雀石绿超标。 2.从生产加工抽检情况看,合格率为96%,不合格产品的主要原因:一是指示性微生物超标,主要涉及的食品种类为糕点、散装豆制品、瓶(桶)装饮用水;二是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如酱腌菜中甜蜜素超标,果酱中检出诱惑红;三是包装标签不合格,如配料表中食品添加剂标注不规范、产品名称不能反映产品的真实属性。 3.从食品流通抽检情况看,合格率为93.6%,不合格食品的主要原因:一是熟食卤味制品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二是蔬菜、茶叶农药残留超标;三是盒饭微生物指标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4.从餐饮服务抽检情况看,合格率为87.5%,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被抽检的色拉、熟肉制品中指示性微生物超标;二是盒饭、桶饭、非发酵性豆制品和餐饮具中指示性微生物超标;三是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量使用仍然存在。 5.从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情况看,合格率为98.9%,进口食品不合格主要原因:一是食品添加剂、理化(含兽药残留)、微生物、感官和标签不符合我国标准;二是含有我国禁止进入的动物源性成分;三是进口保健食品未获得行政审批、检出未申报转基因成分。出口食品主要是理化(占53.2%)、标签(占30.1%)和微生物(占10.6%)指标不合格。 (四)查处食品违法行为情况 1.案件查处情况 2012年上海市有关部门以错时监管、飞行检查为主要手段,开展日常巡查、监督检查和专项执法检查共计40万余次,发现问题2.3万户次并予整改和处罚;开展餐厨废弃油脂、食品非法添加、“瘦肉精”等共计14项专项整治。特别是公安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打四黑除四害”行动,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加大了惩处力度。 2012年,上海市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注销或吊销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证照共计17 045张,同比增加138%;食品安全行政处罚11 798起,同比增加47.20%;罚没款金额8 398.22万元,同比增加59.97%;上海市公安部门侦破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案件143起,同比增加79%,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15人,同比增加19.4%。 2.违法犯罪案件的情况分析 2012年上海市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涉案问题食品范围较广。从2012年破获的案件情况来看,共侦破制售伪劣桶装饮用水40起、有毒有害保健食品案件23起,另外在瘦肉精、问题油脂、问题豆芽、食品违法添加、假冒伪劣酒、不合格肉制品等领域均侦破违反食品安全的刑事案件。 二是制售假劣食品手段呈现“产业链”趋势。当前上海市存在的制售假劣食品犯罪,除作坊式、手工式简单生产劣质桶装饮用水、豆浆等进行店铺销售外,已经出现了企业化生产、“链条式”销售不合格豆芽和月饼,以及非食用猪血等犯罪行为,地下“黑作坊”、无证无照、违规违法生产经营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 2012年根据群众举报,共发现并查处无证无照案件2 010件,“地下黑窝点”334个。 三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潜规则”在制假售假中广泛被采用。上海市地域性制售假劣食品违法犯罪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出租旧厂房以及食品批发市场(前店后工厂)等重点区域。个别不法分子通过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方式制售假劣食品进行牟利后,同行业人员由于利益驱动,铤而走险运用行业中的所谓“潜规则”进行制假售假,同时带有一定的隐蔽性,这是容易造成个别领域制售假劣食品犯罪活动高发、频发的主要原因。其中制售伪劣桶装饮用水、有毒有害保健食品违法犯罪活动表现明显。 (五)投诉举报受理情况 上海市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热线“12331”作为全国首个食品安全统一举报电话于2012年1月1日开通试运行,于3月29日正式运行,并在10月实现了与上海市民服务热线“12345”的全面对接,与“12315”、“12316”、“12365”和各区县“大联勤、大联动”平台形成合力构建了覆盖全市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网络。 上海市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共接到食品类投(申)诉、举报和咨询52 573件,同比增加1.9倍,按时答复率100%,办结率超过99%。市级投诉举报热线(“12331”、“12315”、“12365”、“12316”)受理43 350件,其中咨询的有25 318件,投(申)诉有10 712件,举报的有7 320件。“12331”共直接受理34 234件,占市级总量的78.9%。各区县、街镇通过“大联勤、大联动”机制受理9 223件。平均办结时间缩减到20.6天,同比缩短了16.2天。 从投诉举报前五类食品的情况看,一是米饭和菜肴类,主要问题是餐饮店无证经营、餐饮店卫生状况等;二是肉及肉制品,主要问题是肉制品有异味、熟肉制品变质等;三是乳及乳制品,主要问题是乳品在保质期内变质、异物;四是焙烤食品,主要问题是蛋糕、面包等烘焙食品包装内出现异物及保质期内出现变质;五是粮食及粮食制品,主要问题是大米等粮食制品变质、异味等。 (本文由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