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煎与小笼

2013-12-29 00:00:00沈嘉禄
食品与生活 2013年3期

在庞大的上海小吃谱系中,生煎与小笼昂首挺立在第一方阵。有朋友问我:“你更爱生煎还是更爱小笼?”我回答:“更爱生煎多一点。” 理由如下: 清晨在一层薄雾中出锅,就是香喷喷的早点,下午沐浴在斜阳下与鸡鸭血汤或咖喱牛肉汤组成黄金搭档,就是“相当上海”的点心。请朋友吃生煎老有面子的,店堂里吃得满头大汗,可增益感情,买回家吃呢,那相濡以沫的情景就情同手足了。如若塞给人家一副大饼油条,那不叫请客,那叫扶贫帮困。 我常常看到风雪夜归的工人,收工后在路边等公交车,此时一头扎进车站后面的饮食店吃二两生煎一碗汤,这是对一天辛劳的犒赏。这个时候你叫他到哪里吃大饼油条?生煎体贴而忠诚,是尽职的守夜人。 做生煎馒头用的是发面,发得好,软韧适口,不紧不松,这是关键之一。关键之二在于调拌肉馅,肥瘦猪肉按比例剁碎,猪肉皮熬烂了,冷却后切成细末(现在是用绞肉机),再与肉汤一起熬成糊,待再次冷却后绞成细末,方可与肉糜拌在一起。如此包进馒头里可以支撑起这一风味美食的基本审美框架,煎熟后肉馅就被卤汁包裹。咬破皮子,卤汁喷涌而出,又烫又鲜,欲罢不能,予口舌无比痛快的刺激。凡欲罢不能的体验都是极具诱惑力的。 生煎高于其他馒头之处,就在于厚实的底板。生煎的底板,又是评价此物优劣的硬性指标。煎得好,底板金黄如仲秋的橘子皮,厚实而松脆,渗透了肉味和油香,一咬咯崩脆。 生煎馒头上面顶着碧绿的葱花和牙白色的芝麻,下面衬着焦黄的底板,色泽悦目,味道好吃不容再形容了,声音也好听。生煎馒头是活色生香的美食。 再说说小笼,其实我也是喜欢的。只是,它是大家闺秀,整天端着架子,爱理不理的样子,不像生煎,邻家小妹那般亲切,玩笑开过头也不会生气。名门闺秀是少数,所以小笼一般现身在比较上档次的饮食店里,街头路尾的小摊头是不肯落脚的。名门闺秀似乎有权利撒娇,那么就比较难伺候。小笼用的是半发面,皮要擀得极薄,肉馅要裹足,收口要整齐而密集,所谓“鲫鱼口”,赛过大小姐穿的袍子,折裥、绣花都要格外花些工夫。 小姐脾气来无影去无踪,小笼讲究现蒸现吃,上桌后要立刻动筷。有的小笼店师傅手段不高明,面皮配方有误或者蒸过头了,就麻烦大了,急性子若不顾包子底与草垫或蜡纸粘连,或瞄准的部位不对,筷头一哆嗦将小笼挟起,皮就破了,鲜美的汤汁无可奈何地流失,真叫人心痛啊!我亲眼看见一老外,连吃两笼小笼,任他用筷子还是汤勺,居然只只破,气得他脸也白了嘴也歪了。 生煎厚实,一两面粉可做4只,叫上三两就可当饭吃,出门必打饱嗝。小笼精贵,一两面粉可做成8只或10只,将小笼当饭吃,开支就高了许多,当然偶尔奢侈一下也不是罪,但这玩意儿不如生煎顶饿啊,下午三点不到肚子就咕咕响了。 这些年老百姓兜里钱多了,市场要繁荣,消费要升级,有人就变着法子做出虾仁生煎、蟹黄生煎,但上海人还是最认鲜肉生煎,你别跟我花花肠子。但小笼就一直花花肠子,蟹粉、蟹肉、蟹黄、虾仁、鱼翅等轮番上,价格一个劲地往上蹿。鼎泰丰的小笼每客要卖40多元,城隍庙南翔馒头店更牛,松茸小笼每客80元,还得排队! 两相比较,你更爱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