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过春节,我回家总是要经过重庆长江大桥。一直以来,这一趟车程都不失有趣和新奇。我一直在想,这恐怕是一年之中最冷清也最繁华的时刻了吧:街上几无行人,仅有少量的出租车和私家车还在忙碌,尚未到鞭炮齐鸣的时刻,整个城市都静悄悄的,似乎被春晚和饭席给催眠了,或者在酝酿即将的爆发。
灯火却恰好相反,“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大厦林立的城区挂满了彩灯霓虹,映得江面水光粼泛,大桥南北侧的滨江路简直是火树银花,极目而去,两条灯龙顺着蜿蜒的长江东西而去没有尽头;前些年还有许多高楼和山顶装设了激光彩灯,原本漆黑的天穹竟成了一张交错的灯网,亮得匪夷所思。
我喜欢这种风景,父母也喜欢,所以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这个习惯。然而,今年春节,多年来始终如一的景致却悄然发生了改变:灯变得和人一样少了。父亲解释说,年内重庆发生了这么多事,加上中央厉行节俭的号召发布,灯少了是理所当然。
灯少在哪些地方?据我当时观察,主要是挂在道路两旁建筑和树木上的彩灯消失大半,高楼上的霓虹灯也显得缺乏诚意,一脸洗尽铅华的模样。激光彩灯更不必提,近年来逐渐式微,早已不常见。
重庆长江大桥北桥头是一处名为石板坡的高地,那里曾以吊脚楼和石板路闻名,现在还保留着一些重庆的旧貌。市政部门修缮过那里的房屋,逢年过节,在那数排房屋外面也会挂上好看的灯饰。然而,今年春节那里的灯饰似乎也从简了。从南岸返回渝中的时候,我迎面看着石板坡上黑漆漆的一片,渝中半岛显得如此没有生气,心里挺不好受。
对于时局和政策,我向来不发表意见,但是作为一个喜爱重庆夜景的人,真心不希望这张城市的名片就此作废,尤其是在这个“雾都”的名头已经快要被北京等其他城市抢去的当口。
我想,节俭应该不代表简单粗暴地把灯饰拿下,而是意味着减少不必要的支出,用最少的钱办同等程度的事才对。比如“老灯新用”、限制灯饰照明时间等等措施都可以采用,如果一味减少灯饰,而不在灯饰的合理使用上花心思费工夫,用了两周的灯饰立刻作废不再回收,或者深夜凌晨还毫无意义地满城亮着彩灯,这种节俭意义何在?
简单撤灯更难以撇清的是“作秀”的质疑。城市暗了,于是就节俭了?这是强盗逻辑。我相信,真正的节俭不会使重庆丧失招牌般的夜景,因为世界上有那么多大城市都不是以暗为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