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是婴幼儿仅次于发热、咳嗽的症状,而且来势凶猛,往往令父母猝不提防而无措手脚。故了解有关的防治知识,以便从容应对,应成为年轻父母的一门必修课。
呕吐常见的七种原因
婴幼儿呕吐中生理性呕吐占了大部分,这与婴幼儿的生理解剖特点有关。如婴幼儿胃呈横形,容易折叠,加上括约肌不发达,容易发生呕吐。
随着发育的成熟,约60%的呕吐在生后1岁到1岁半消失,30%的持续至4岁左右缓解。只有10%的婴幼儿呕吐是病理性的,需要进行医学处理。常见的有:
喂养不当呕吐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婴幼儿呕吐中大约有25%是拜喂养不当所赐。喂奶过多、过快或喂奶姿势不当,婴儿吞入大量空气而出现呕吐。常发生于喂奶过程中或喂奶以后,呕吐量不大,可随着喂养方法的改进而减轻或消失。
情绪性呕吐 由于紧张、焦虑、过度哭泣,或受到惊吓等导致呕吐。多在进食后突然发生,呕吐不费力,吐出量不多,不影响食欲和进食量,吐后即可进食,体重与营养状况也不受影响。一旦情绪恢复正常,呕吐即可停止。
呼吸道感染呕吐 感冒后宝宝容易被鼻涕堵塞产生恶心感而发生呕吐;患了支气管炎或肺炎,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出现呕吐。呕吐较为频繁,同时有发烧、咳嗽、恶心、食欲减退等感染症状。
胃肠炎呕吐 婴幼儿患上胃肠炎时,由于胃肠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引起反射性呕吐。呕吐较为频繁,伴有恶心、腹痛、腹泻、发热等消化系统感染症状。
脑膜炎呕吐 脑炎、脑膜炎等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会引起颅内压力升高,从而导致喷射性呕吐。表现为胃内容物急剧有力地从口中喷涌而出,伴有啼哭、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抽风、昏迷等症状。
肠梗阻呕吐 最常见的是肠套叠,即小肠远端套入了小肠近端的管腔里,多发于1岁以内的婴儿。除呕吐外,常伴有腹痛、哭闹、低热等症状,非常危险。
初步诊断要“四看”
当你的宝宝发生了呕吐,首要一步是找准原因,可依下列“四看”进行初步判断:
一看年龄 新生儿(出生后2周内)呕吐多为先天性疾病所致,如羊水呕吐、喂养不当、消化道畸形、脑部产伤等;婴儿期(周岁之内)呕吐则有喂养不当、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中耳炎、消化不良、肠套叠、幽门狭窄等;幼儿期(1~3岁)呕吐除上述原因外,还有胃食管反流、胃肠炎、脑膜炎、中毒等;学龄前期(3~6岁)以呼吸道感染、胃肠炎、脑膜炎或脑炎、疝气、中毒等多见。
二看呕吐性质 呕吐分为溢乳、一般呕吐与喷射性呕吐等3种类型。溢乳又称漾奶,是由于吸奶过多或吸入了空气,在吃奶后自口角有少量乳汁溢出,不是病态,多见于小婴儿;一般呕吐在吐前常有恶心感,然后吐一口或几口,多为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疾病所致;喷射性呕吐则是突然从口腔甚至鼻腔喷出大量胃内容物,应多考虑肠梗阻、幽门狭窄及脑膜炎等较严重的疾患。
三看呕吐物 发生于喂奶过程中或喂奶以后的呕吐,少量奶水顺着宝宝的下巴流出来,提示喂养不当;呕吐物为不带胆汁的奶液或奶凝块,说明来自食管,提示胃食管反流;呕吐物有奶块、酸味,含有较多食物残渣或隔夜食物,说明来自胃,提示胃幽门狭窄。
四看伴随症状 呕吐伴有流涕、喷嚏、全身酸痛等感冒症状,应考虑上呼吸道感染;呕吐伴有耳道流脓,应想到急性中耳炎;呕吐伴有发热、头痛,提示脑炎或脑膜炎;呕吐伴有发热、腹痛、腹泻应想到胃肠炎等消化道感染;呕吐伴有血便,可能为肠套叠、坏死性肠炎。
七类呕吐应就诊
如同发烧、咳嗽等症状一样,呕吐能预报体内存在某种疾病,对于尚无能力诉说病史的婴幼儿具有警示意义,若伴有以下情况说明危险较大,应及时就医:
1.反复剧烈呕吐,或呕吐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2.呕吐且伴有38℃以上发热。
3.患儿出现脱水症状,如排尿减少(每天尿湿的尿布少于五六块)、嘴唇和口腔干燥、哭闹但不流眼泪(宝宝出生2~3周后才会第一次流眼泪)、眼睛下陷、过度困倦以及宝宝头部柔软部位(前囟门)凹陷等。
4.呕吐物呈咖啡色,提示消化道有出血状况。
5.出生后2~3周,吃食物后半小时内出现剧烈、持续、喷射状呕吐,很可能是幽门狭窄,须及时手术。
6.反复剧烈呕吐,吐出黄绿色水,一般护理不见好转,肠梗阻风险大。
7.呕吐伴发热、抽搐,应怀疑脑膜炎。
家庭护理有讲究
除了上述必须及时送医院治疗的呕吐外,呕吐较轻,或虽有呕吐但一般情况较好的宝宝可在家中治疗。治疗中要抓住以下要点:
消除病因 找准病因,并设法消除之,呕吐即可解决。喂养不当呕吐需要改进喂养方法,如喂奶不要过快过多,尽量避免躺着喂,喂奶后轻拍背部,让宝宝打嗝排出吸入的空气,然后取右侧卧位,并略抬高上半身,呕吐就会减轻;情绪性呕吐应进行精神安抚,做好口腔卫生即能缓解;消化道畸形、巨结肠等呕吐要适时给予手术治疗;感染性呕吐(包括感冒、胃肠炎、脑膜炎等)则需要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
对症处置 一时弄不清原因的呕吐,应进行对症处置:
1.新生儿、婴儿呕吐时,应立即将头侧向一边,避免误吸入呼吸道。
2.呕吐后用温开水漱口,清洁口腔,去除臭味。较小的宝宝可通过勤喂水的方式,达到清洗口腔之目的。
3.确保水分供应,防止失水过多而发生脱水现象。具体方法可参考美国儿科学会的方案:当患儿停止呕吐2~3小时后,每隔30~60分钟给宝宝喂食28~57毫升0.45%的淡盐水溶液,配法是:到药店购买1瓶0.9%的生理盐水,加水稀释1倍即成。电解质溶液比母乳或配方奶更容易为宝宝所接受,且不容易引起新的呕吐。如果宝宝连续4次喝下电解质溶液没有呕吐,可以再给他喂30~60毫升。待30分钟后再喂30毫升母乳(或配方奶)与30毫升电解质溶液的混合液。如果宝宝两次喝下电解质和奶的混合液都没有呕吐,你就可以喂纯母乳或配方奶了,每3~4小时喂1次,渐渐加量,一直增加到每次85~110毫升为止。如果宝宝连续12小时以上未呕吐,就可以尝试让宝宝恢复正常的喂食规律了。
4.调整饮食。呕吐明显的患儿应暂禁食6~8小时,但不禁水,补水方法同上。呕吐轻的宝宝可继续进食,食谱应因龄而定:新生儿宜少量多餐;婴幼儿可在配方奶中添加米粉,增加饮食的稠厚度,并少量多餐;年长儿同样要少量多餐,而且要高蛋白、低脂肪和低糖,避免过饱,晚餐后不再喝饮料(如果汁、碳酸饮料),睡前2~3小时避免进食,以免食管反流。总的原则是饮食要清淡、少油、少渣、稀软、易消化,忌辛辣、油腻、厚味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