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评析

2013-12-29 00:00:00张利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2期

2003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用以替代以往实行多年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编写依据,每套共有9本。目前,经教育部审查通过的高中历史新教科书共有4个版本。

一、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特点

1.中外史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将世界史与中国史有关内容整合在一本书中表述,形成了中外史合编的知识体系,不仅使学习内容更加完整,而且便于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形成民族意识的同时,形成全球意识;便于学生关注自己国家命运的同时,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便于学生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放眼全世界,正确认识和把握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在体例上,高中历史新教材在三个模块框架下,确立了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专题史体例。教科书采取专题史体例,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教材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吸收了各种史学新观念。“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四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个模块分别按照“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思想文化史”的思路编写,并将中外文明发展演进进行了对比和联系,文明史观念得以彰显。六个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另外,教材在一些具体问题的阐述上,采用了文明史观念。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1]。全球史观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的历史观。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中已被充分利用。四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新教材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理念,具体而言:一是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实行中外历史合编,用一系列专题展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景图;二是将中国近现代史内容部分地融入到世界史当中,从而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考察中外历史的关联性;三是都选择了影响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人类共同关心的历史问题进入历史课程内容,从而将人类历史发展的宏伟画卷逐一展示在学生面前。

现代化史观要求我们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地综合地审视近现代历史。“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的新学科体系,就有可能创建出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体系。”“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确实是现代化”[2]。这两点是以现代化为主题创建新的学科体系的时代与学术基础。与统编教材相比,四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在讲述近现代史部分时,将现代化史观的理念融汇在教材的编撰中。如教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两个专题的编写都体现了编者现代化史观的理念。

3.强调教材的选择性和多样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考虑到在实现多样化的前提下,使学生的发展具有选择性,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教材内容看,适当增加了一些课标之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标的知识,以帮助那些对历史学习有兴趣和有进一步需求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如课文辅助系统通过各种栏目的设置,提供了多层次的历史资料、难度不一的探究思考题、基本推荐书目等。

此外,高中历史课程有必修和选修两类教材。必修教材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选修教材所涉及的则是供高中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通过选修相关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历史视野得到拓展,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丰富多彩的教科书课文结构。在课文结构上,统编本采用大小字的编排形式,课文分为基本文(大字)和补充文(小字)两种形式。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采取增加“历史纵横”栏目的形式,补充课文正文内容。人民版摈弃了大小字的写法,也采取“知识链接”、“资料卡片”等形式对课文正文内容进行补充。而岳麓版则保留了统编本教材课文内容大小字并行的格局。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课文的辅助系统越来越丰富。统编本课文的辅助系统较为简单,有单元导读、史料、插图和练习题等。插图的数量较少,一般一篇课文的插图在4幅左右,练习题的答案一般可以在课文中找到,所起的作用为巩固本章节的有关知识点。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课文结构丰富多彩,不同版本的教材结构同中有异。

二、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1.专题史体例问题。有专家指出:“高中历史的‘专题史’体系,只是在对总体历史有相当了解的前提下才具有合理性。而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还不能够提供对这种古今中外混编专题史学习的支撑。”[3] “学生要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历史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4]。高一学生,特别是初中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生面对专题型的历史教科书,需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还有学者指出,“模块与专题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导致了知识系统的破碎,又呈现出专业化和学术化的趋势” [5]。不少高中历史老师的专业知识没有及时更新,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在知识甚至政治方面误导学生。

针对以上问题,人教版“注意避免教材内容过于专业化和学术化,尽量以具体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带出相关内容;增补有关历史沿革和背景的内容;减少抽象的概念,并注意语言的通俗化”[4]。针对专题间缺乏联系的问题,人教版在课后设置了“模块链接”栏目,列出与本课密切联系的其他课文。岳麓版采取了整合部分专题,调整专题编写顺序的做法。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题史知识体系的不足。

2.中外历史合编问题。新教材采取中外历史合编的方式构建新体系,但这种合编大多数版本只是简单的合并和拼凑,只有“合”而没有“编”,中国史和世界史单独分专题讲述,并未把中国放在世界的背景中去思考。“世界史与中国史缺乏必要的整合;未注重全球性历史与区域性历史之间的关系;模块内容缺乏必要的认知层次和意义关联;每一模块贯穿何种线索、思路或宗旨不够清晰,专题缺乏整体性、建构性和时代性。”[6]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形成中外史合编的知识体系,但是教材各专题内容间按照先中国史后世界史顺序排列,仅仅是相关历史内容的简单组合而已。这不利于学生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历史舞台的背景中,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审视问题。为此,“岳麓版”作了调整,即按照古代中外史、近代中外史、现代中外史的思路编写教材。

3.初高中历史课程有效衔接问题。陈其指出:“在目前初中课程相对‘低幼化’、高中课程却较为‘专业化’的情况下,关键问题就是要处理好高中与初中历史教学体系的衔接问题。”[4]朱煜则从主题涵盖面、内容重复性、叙述深广度三个方面比较了四个版本教科书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衔接问题,认为四个版本的教科书“就同一主题叙述的深广度而言,则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表述,似乎‘大同小异’,彼此的衔接性颇为欠缺”[7]。由于各种原因,初中生的历史课时得不到保障。另外还有部分地区的初中生学习《历史与社会》,他们的历史专业知识更缺乏系统性。初中生的历史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高中历史教科书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初中的知识基础与高中的专题学习很难衔接。有学者提出适当改变教科书必修模块的体系,将专题史还原为通史体系,选修课程仍采用专题体系。还有人认为,在不改变现有专题史体系的基础上,增加通史体系的简明读本。另外,教师在使用历史教科书时,要转变教材的使用观念,教材不是圣经,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实际情况合理改编使用教材。

4. 教材内容问题。一是教材内容难度太大。专题史知识纵向跨度大以及专门性特点,对学生的学造成一定的困难。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乏旧知识的铺垫。有人对使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学生做了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二是初高中内容有一半左右基本雷同,这在近现代史部分尤为突出。高中内容包涵了初中,难脱简单重复之嫌。针对此点,教科书各版本作了调整,除在修订教材时删除了一些难繁偏旧内容,另将一些难度过大内容由学生必修改为选学,增加了教材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参考文献

[1] 车华玲.“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历史教学,2006(6).

[2] 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世界历史,2003(3).

[3] 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历史教学,2004(8).

[4]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历史教学,2004(12).

[5] 姚锦祥.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评析——基于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历史教学,2006(5).

[7] 朱煜.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编撰的衔接性问题研究——以抗日战争史部分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06(3).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