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线条示意图是指在坐标轴内,用一根简单的线条来代表某种历史事物,以线条的走向波动来表示历史事物的消长变化。这种示意图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在近年的高考和各地模拟试题中较为常见,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阶段特征、关键变化的把握等。下面试举两例。
例1:(2008年上海卷共同部分第29题)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
例2:(黄冈2009年、海门2010年模拟)中国革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曲折,不断向前发展。下图能够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此外,2009年安徽文综第14题(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的示意图),2010年山东文综第14题(1959—196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2010年上海卷27题(罗斯福新政实施前后某种数量变化的示意图)等都属于线条示意图的类型,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为应对高考,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着引导学生自行绘制各种历史事物发展的线条示意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这种做法不仅能有效应对此类高考题,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利于学生清晰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是一种简捷而又行之有效的梳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一、 线条示意图的特点和优势
1.图纳万象,表现力强
线条示意图除可以用来表示经济史上各种有形数量的高低变化,如常见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世界贸易增长示意图等等,还可以用来表现政治史、文化史中难以具体量化的历史事物,如某一机构政治权力的强弱变化、列强侵略中国的程度变化、某一文化领域的荣衰情况、某一思潮传播情况等等。这就突破了一般数据图表的限制,大大扩充了示意图的表现能力。
2.抽象量化,不求精确
线条示意图的绘制并不是建立在精确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并不追求图示中量的准确,而是对历史事物做抽象的量化,展现历史发展的轮廓即可,重在“示意”,其精髓是得“意”忘“形”。绘制历史线条示意图并没有很高的技术要求,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化繁为简,一目了然
示意图用一根简简单单的线条,就可以把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变革浓缩其中,用一个轻轻的转折就可以概括那惊心动魄的历史变革,用一个小小的箭头就可以表现出历史的发展趋向,形象生动,简洁明了,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有效手段,实现了宏观(整体趋势)认识和微观(具体变化)认识的结合,通览古今,关注演变。
二、 绘制线条示意图的方法
绘制线条示意图的一般方法是以时序为基本依据,以时间为x轴,以历史事物的特定“量”为y轴,形成一个坐标轴。在这个坐标轴内,用线条走向的高低变化来表示这种“量”的增加或减少。由于这并不是一种精确呈现(有些量也无法精确呈现),我们只要能够展示出在不同时间点上的“量”的对比差异就可以了。
线条示意图的绘制技巧是关注“五点一趋势”。 “五点”即线条的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一趋势”是该线条的总体走向。绘图时的具体步骤如下。
1.通盘把握,形成宏观的认识
把握这一历史事物在要表现的时段中总体看是上升的、下降的还是充满曲折大起大落的。
2.确定历史事物在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上的大致位置
如果线条趋势是明显上升,则起点位置不要定得太高,反之亦然,这样绘出的示意图更加美观准确。确定终点时,可以参照起点位置来标示。
3.确定最高点和最低点
最高点是事物发展最高峰,最低点则是最低谷,有时最高点与最低点和起点与终点(或终点与起点)相一致,有时也出现在过程中的其他关键时间上。
4.寻找过程中的转折点并参照已有各点标出大体位置
这既包括由上升到下降(或由下降到上升)的转折,也包括由缓慢上升(下降)到急剧上升(下降)的转折等,这些转折点实际上是历史事物发展的关键、要害,当然也是我们学习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最后,用线条连接起来即可。
下面的“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示意图就是笔者指导学生采用以上方法绘制的。
从总体发展趋势考虑,近代民主政治虽有多次反复,但总体来看是逐渐上升的。绘图的时段要求是近现代,因此以1840年为原点。但民主政治却起始于戊戌变法,起点(也是最低点)应在19世纪末,而终点也就是今天的民主程度是最高的。在这一过程中,1912年民国的成立是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使民主程度迅速上升,是第一个转折点;袁世凯窃国,大搞独裁复辟,使民国成为一块空招牌,是第二个转折点;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情况略有好转,是第三个转折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其后三大政治制度的实行使民主政治取得巨大成就是第四个转折点;五十年代后期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开始出现个人崇拜,民主受到了不良影响,这是第五个转折点;1966年“文革”爆发,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出现严重倒退,是第六个转折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这是第七个转折点。通过这幅示意图的绘制,就可以清晰呈现出民主发展的全过程,绘制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三、 线条示意图的延伸使用
绘制完成后,线条示意图的使命并没有结束,可以用来让学生进行释读。释读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自我解读,即对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进行解释,从而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另一种是交换解读,即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示意图作品进行释读,这种做法除可以实现巩固知识的目的外,还可以彼此互相纠错和补充,及时发现自己理解的错误和疏漏,完善知识体系。
在绘制和解读线条示意图的学习过程中,要逐渐培养学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解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具体说来,一是要形成全局观,对历史事物“通古今而观之”。知晓重要历史事物产生、发展、高潮、消亡的全过程,并理清它的发展趋势、消长变化,做到融会贯通。二是要把握阶段性,对历史阶段“瞻前后而察之”。通过比较掌握历史事物在各时段的阶段特征,并知悉不同阶段之间的关键差别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三是要精析关键点,对历史节点“顾左右而析之”。那些深刻影响历史发展的关键时间和事件,是历史学习中的要害,也是命题考查的密集之地,要学会捕捉,并像庖丁解牛一样去探析它的内部秘密和外部联系,从而实现对历史事物全方位、零距离的解读。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