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英语伴随性词汇学习略论

2013-12-29 00:00:00刘灿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2期

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核心问题,因为词汇是语言构成的基石,如果没有词汇这个基石,语言的学习是无法进行下去的。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D.A.Wilkins曾经说过:没有语法,很多东西难以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表达不了。可见,词汇在语言学习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因此,无论是母语学习者还是第二语言学习者,都把词汇学习作为语言学习的首要任务。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时,其最艰巨、最重要的任务也就是词汇学习了,但词汇学习一直是让老师和学生都十分头疼的问题。学生普遍反映英语单词难学、更难记,因此我们要从语言学习的本质出发,采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找到词汇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 伴随性词汇学习及其理论依据

词汇学习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直接词汇学习,指的是在课堂上由老师分析词的语音、结构、意义和用法,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操练。常用的方法有:拼读、抄写、词语搭配练习、造句练习和选词填空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常用、学生也最熟悉的方法。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都是依靠这种词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英语单词,但取得的效果通常不是很理想,词汇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英语学习最大的障碍。另一个是间接词汇学习,也叫伴随性词汇学习(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指的是学生在进行其他学习任务(如阅读文章、做练习、听英文歌曲或看英文电影等)时,伴随性地学会了词汇。在进行这些学习任务时,学习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理解意义,而不是学习新词语。因此,词语是主要认知活动(阅读和听歌等)的副产品。在这些学习任务中,通过阅读学习词汇是伴随性词汇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外国语言研究者的研究发现: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四至五岁时的词汇量大约为4000~5000词,然后每年平均以1000词的速度增加,到大学毕业时词汇量达到17000词左右。而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专有名词、复合词缩写词、外来词等。因此,大学程度的英语母语者词汇在20000以上。如此大量的词语是怎么学会的呢?它们不可能是通过正式的课堂教学获得的,除了最常用的几千词以外,其余大部分词语都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习得的。由此可见,伴随性词汇学习是母语学习最有效的方式,那么它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是否也有同样的作用呢?我们首先来看看伴随性词汇学习的理论基础。

伴随性词汇学习的理论基础是伴随性学习假说,主要有以下五个理论假说。

1.注意假说

注意假说指的是当学习者遇到一个不熟悉的单词时,他会注意到这是个生词,并给予这个生词更多的关注度,表现在反复地返回阅读这个生词或在这个生词上停留较长的时间,以猜测出词义,完成阅读任务。注意是伴随性词汇学习的一个必要前提,因此,这是每一个语言学习者都具备的。

2.猜测能力假说

猜测能力假说指的是当学习者遇到并注意到一个生词时,他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如构词法或上下文,来猜测词义。猜测是伴随性词汇学习的开始。基本上每一个语言学习者都具备这个能力,但学生的猜测能力是需要训练的,训练过的学生与没有训练过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差别很大。

3.猜测—记忆假说

猜测—记忆假说指的是学习者猜出词义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记住它。猜测—记忆是伴随性词汇学习的实现。当然这个记忆通常是很短暂的,其程度也是因人而异。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对学生的猜测—记忆能力进行训练,学生的猜测—记忆能力会得到明显的加强。

4.累积获得假说

累积获得假说指单词出现一次后可能没有被学习者记住,学习者只积累了这个生词的一部分知识,虽然这是一个很小的进步,但只要阅读了足够量的文本,这个单词在这些足够量的文本中反复出现,学习者的伴随性学习得到强化和巩固,就可以扩大词汇量。累积获得是伴随性词汇学习逐渐完成和巩固的过程。这也说明词汇学习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完全符合我们的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习规律。

5.可懂输入假说

这是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五项假设中最重要的一个。他指出,输入假说理论的核心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可理解信息的输入,即只有通过可懂输入,人们才会习得相关的知识。他对可懂输入的著名公式是i+1,即新的知识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1,这样人们的语言知识就会不断增加。伴随性词汇学习正好符合他的可懂输入假说:阅读中的生词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的知识,但学生多可以通过构词法或上下文等手段来猜测词义,因此,这些生词只是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伴随性词汇学习就是一个可懂输入的过程。这样,伴随性词汇学习让学生在“i+1”的模式上逐步增加了词汇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 伴随性词汇学习的影响因素

中学生英语伴随性词汇学习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

1.语言水平和词汇量

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越高,阅读能力越强,词汇量越大,伴随性词汇学习的数量就越多,保持也越好。在受过同等伴随性词汇训练的情况下,初二的学生要好于初一的学生,初三的学生要好于初二的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优于英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生的伴随性词汇学习效果不是递增的,而是跳跃式增长的。长期坚持伴随性词汇学习的学生,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英语能力的提高,在词汇量上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2.阅读性质

阅读的目的不同,导致阅读的性质也不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消遣性阅读,比如学生阅读一些英文幽默小故事等,只是为了消遣,这种消遣性阅读对伴随性词汇学习是没有帮助的,因为这种阅读对生词的理解要求不高,学生没有理解这个生词的迫切需求,也就不会有意识地去学习生词;一种是有目的阅读,比如学生做阅读理解练习,这时的阅读对于学生的要求高,因为学生必须读懂文章才能做题目,文章中的生词对于他理解文章和做练习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对理解这个生词有迫切的需求,因此这种阅读就有利于词汇学习。

3.话题熟悉度

如果阅读内容是学习者熟悉的内容,文章就会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信息,猜词的成功率也高,那么学习者习得的词汇相对就多一些,保持也会好一些。这就要求学生对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而这也符合教学大纲对学生能力全面提高的要求。知识面宽的学生了解社会各个层面的知识,反映在英语上,他也就了解不同层面的专业英语词汇,有时这些词汇连老师都没有听过;而知识面窄的学生,不但不了解一些层面的专业英语词汇,连伴随性学习这些专业词汇都感到十分困难。

4.目标词出现次数

目标词在文章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学习者越容易习得该词。有研究表明,对母语学习者来说,平均至少要接触10次才能完全掌握一个词的意义。因为一方面,有些单词会有好多个意思,这些意思之间的联系强弱也不同,当然需要不同的接触和学习。另一方面,即使是意思单一的单词也会出现在不同的句法环境中,这也需要不同的接触和学习。对于母语学习尚且如此,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初中生来说,要求的次数就要更多了,这是无法在一、两篇文章中实现的。因此,伴随性词汇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学生要有长期坚持的精神。

5.语境线索

如果文章的语境提供了足够的线索,学习者就会很容易猜出生词的词义,反之则难。这是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猜词技巧,寻找语境线索就是在语境中要寻找关于生词的提示语,即对生词的解释性成分,可能是这个生词的同义词或反义词,也可能是对这个生词的解释或说明性的语句。如果教师传授给了学生如何有效地利用前语境和后语境来进行猜词的方法,会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猜词。

6.词内因素

汉语的构词形式与英语不同,汉语通常是词根加词根构词,而英语则多是词根加词缀式的派生构词,这种派生的构词法占据了英语单词相当大的一部分,而中国学生普遍对词根加词缀的构词形式不敏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词根和词缀的概念讲给学生,成系统地把英语各种词类的派生构词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熟悉英语的词根、词缀和派生构词法,对学生提高猜词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以上诸因素对学生伴随性词汇学习的影响度并不是等同的。“语言水平和词汇量”是一个普遍的、综合性影响因素,对伴随性词汇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阅读性质”和“话题熟悉度”是因人而异的,对伴随性词汇学习的影响度也因人而异,这两个因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控,以减少它们的影响;“目标词出现次数”是影响伴随性词汇学习巩固性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需要教师和学生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语境线索”和“词内因素”是影响伴随性词汇学习成功与否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伴随性词汇学习技巧。

三、 伴随性词汇学习的教学策略

伴随性词汇学习是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伴随性词汇学习,以及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培养正确的阅读目的

中学生的英语阅读一般来说应该有三个主要目的:一是提高理解文章能力,二是提高阅读技能,三是扩大词汇量。而最后一个通常是学生容易忽略的。老师应在教学中给学生明确地指出阅读的三大目的,并根据不同的文章给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目的,并慢慢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达到不同的目的。

老师要适当提出词汇学习的要求,例如要求每天要阅读一篇文章,每篇文章要学习3~5个生词。还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效果监测,如及时复习和词语测试。在一定范围的文章中抽取一些生词来搞一些单词竞赛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既可以检测学生的伴随性词汇学习效果,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正确的伴随性词汇学习习惯

正确的伴随性词汇学习习惯包括正确的阅读猜词过程和正确的猜词策略。正确的阅读猜词过程应该是:阅读理解过程中猜测新词词义——完成理解练习——查字典核实新词词义。读时不查词典,目的在于培养猜词能力,猜测新词只需要达到词义的70%左右即可,目的在于保持阅读理解的通畅;读后完成练习,目的在于检测当时真实的阅读水平;完成练习后查词典,目的在于力争全面地把握遇到的新词。正确的猜词策略主要是把构词法和上下文语义推导有效地结合,利用正确的技巧进行猜词。这些都是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传授给学生的方法和技巧。

3.进行系统的猜词技能训练

正确的猜词策略是:通过上下文语境、句法、语素的综合评估做出的推测才是正确的推测。

步骤应该是先通过语素来猜词义,然后把从语素推测出来的意思放到语境、句法中进行验证。如果与语境中的意思相符,那么表明猜词正确;如果与语境和句法都矛盾,那就得重新进行推测了。如果无法从语素猜测词义,就要利用上下文语境来进行猜词,一般的顺序是先是上文,后是下文。

4.加强阅读内容的调控

上文讨论过,母语学习者平均要在接触单词10次以上才能完全掌握一个词的意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需要的次数更多,而且学生由于受到知识面的影响,对某方面的词汇会形成一些薄弱环节。这就要求老师要有意识地增加某方面的词汇学习投入,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多增加一些阅读量,反复进行这方面词汇的学习和巩固。对于新学的词汇,也可以增加相关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对词汇延伸意义、用法的学习和原有意义、用法的巩固。

通过阅读进行的伴随性词汇学习有其坚实的语言习得理论基础,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它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词汇,让词汇学习不再是枯燥、艰苦的学习任务。阅读中的生词呈现在一定的语境中,学生不但理解了生词的意思,而且掌握了单词的用法,学得更容易,掌握得更全面,从而记忆得更牢固。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伴随性词汇学习可以有效地增加词汇量,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兴趣。因此,通过阅读进行的伴随性词汇学习可以也应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推广开来。我们相信,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词汇量会普遍地、大幅度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钱旭菁.词义猜测的过程和猜测所用的知识——伴随性词语学习的个案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5(1).

[2] 邱雪琳.影视字幕与伴随性词汇习得.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 许燕,杨柳,肖平平.第二语言伴随性词汇习得研究发展评述.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6).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