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原是西方文论家们提出的一套颇具影响的理论,它是伴随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而诞生的文本理论。互文性,也称文本间性,首先由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一文中提出,“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此后这一理论引起了许多学者主动参与到对互文性理论的讨论以及建构中来,如法国批评学家罗兰·巴特在为 《大百科全书》撰写“文本理论”这一词条时写到: “每一篇文本都是在重新组织和引用已有的言辞。……我们不能把互文性仅仅归结为起源和影响的问题;互文是由这样一些内容构成的普遍范畴:已无从查出出自何人所言的套式、下意识的引用和未加标注的参考资料。”由此可以看出,巴特的文本理论与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也正因为后来许多研究者的加入探讨,互文性这一概念变得更为复杂,所囊括的内容更为庞大。我们在引入这个舶来品之时所下定义也较为一致,如秦海鹰曾作如下界定:“互文性是一个文本把其他文本纳入自身的现象,是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发生关系的特性。这种关系可以在文本的写作过程中通过明引、暗引、拼贴、模仿、重写、戏拟、改编、化用等一系列互文写作手法来建立,也可以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者的主观联想、研究者的实证研究和互文分析等各种互文阅读方法来建立。其他文本可以是前人的文学作品、文类范畴或整个文学遗产,也可以是后人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泛指社会历史文本。”由此,互文性实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的关联,既可指此文本之前与之相关的作品,也可指在此文本影响之下产生的改编作品和后人创作的相关作品。
互文性理论为我们的文本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野,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思想与意义提供了方式与方法,从而使我们的解读趋向更加深刻与准确,这也为我们的解读提供了另一种方略。
中学语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讲,最为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文本,其次是如何将解读呈现给学生。从这两种意义来讲,本文以为,如果能从互文性视角来正视中学语文教学,让互文性理论在中学课堂上进行体现与运用,将会对语文教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一方面这适应了当代文化背景下的理论要求,另一方面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然会出现的格局。本文试就《木兰诗》一诗的教学来看文本互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 互文文本的相互渗透: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鉴别、比较,对比着进行阅读,围绕着教学目标分析不同点与相同点。
1.《木兰诗》与《陌上桑》的比较赏析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选用相似文本来进行比较阅读,是深化教学内容的方式之一。
同为乐府诗歌,《陌上桑》与《木兰诗》一样,具有永久的魅力,“很受读者青睐,至今仍令人爱不释手,显示出它们深刻、丰厚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使得千百年来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秦罗敷也由此成为中国美女的通称。两首诗歌虽然形成的时间不同,但无论是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人物的独立人格都全方位呈现出‘至美’,这种超越现实的‘至美’贯穿始终,使得两首诗歌在诸多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为刻画人物的作品,仔细比较《木兰诗》与《陌上桑》两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比如从人物的刻画来看,同是塑造了流传千古的奇女子,可两诗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同。《木兰诗》的一大特色是恰当的详略浓淡处理,详写处又加以铺排的艺术手法,层层推进,如写置办行装,直接描写木兰,用“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来浓笔渲染,通过四处行走穿梭,一个洒脱干练的女性形象就脱颖而出了。像这样的铺排人物描写,文中处处皆见。而《陌上桑》写秦罗敷,突出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kgvDR6A5maUxLl/SD3pcYg==写秦罗敷的美,除了直接写她的美外,还通过其他人见到罗敷后的情态动作来烘托罗敷的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人们欣赏罗敷的美,那么入迷、忘情。同为刻画人物,所用笔法各不相同,侧重点也不同,可都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通过同异的比较,学生对写人的方法也就清晰起来,学习也就活起来了。
当然,人物塑造的方法比较仅仅是两诗中一个方面的比较鉴别,在赏析之时还可以挖掘更多方面来比较、对照,提高审美鉴赏力。
2.美国动画片中的花木兰与中国人眼中的花木兰比较赏析
教师教授《木兰诗》一文,有时会选择首先放映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初步了解花木兰在国外人们的心目中是个什么形象,接着来分析文本木兰诗,最后比较电影与诗中所刻画的木兰是否一样。这样就能更好地紧扣文本,回归文本,从而通过比较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美国人理解的花木兰和我们中国经典文本里的花木兰,是不一样的……美国花木兰是不守礼法的花木兰,经常闹出笑话的花木兰。而中国的花木兰呢?说她是英雄,这个英雄的特点是什么?没有具体分析就会造成一种印象:美国的和中国的是一样的。”很明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是美国文化背景下所催生的花木兰,“她独立、勇敢、追求个性解放,在‘个人奋斗’的人生轨迹中所表现出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男女平等’意识的强烈认同,以及对个人的自由、幸福、理想的努力追求,都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了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而诗中的花木兰,文本的前半部分突出的是木兰主动承担起男人保家卫国的重任,特点不在于他如何英勇,而是侧重于从军之前的亲情;后半部分则是恢复女儿本来面目的自豪与自得。花木兰是个女英雄,可文本所突出的女英雄的显著特点不是在英勇善战上,而是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性美。这样一来,对于课文的分析就不会流于形式。
二、 互文文本的改编:课本剧及其他写作
课本剧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学生主动参与对课文文本的改编并以表演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一方面对课文文章的改编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另一方面在改编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甚至能创造性地进行发挥,将之改编成内容丰富、尊重原著又不失剧本生命力的好剧。《木兰诗》文本画面感强,分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还乡四个场景,也可细分成从军缘由、出征准备、辞家出征、归家前夕、凯旋还朝、家人团聚六幕。除了依据《木兰诗》外,还可以借鉴些戏剧作品,比如徐谓的杂剧作品中《雌木兰替父从军》就是讲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只有两出:第一出是出征准备,第二出是旗开得胜和回朝成亲。很明显后人的戏剧作品对原诗有了增加。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自己写剧本并表演,并依据实际还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充实,使人物个性更鲜明,人物形象更丰满。这样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的形式更丰富,而且能提高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能力,也是适应语文课改的新课堂。
在分析木兰的形象之后,也可以设置一些环节,教师提议每个人写作一首小诗,目的是为了更深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这一问题的设计,从比较别人创作的互文文本深化到自己动笔来创作,这一创作是对原文本的理解升华,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挖掘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将学生的生活和文本的学习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对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 互文文本的引用
除了比较阅读与课本剧及改写之外,互文文本的应用还包括对与之相关的文本的引用与借鉴。
如有教师这样导入:先播放黄梅戏《谁说女子不如男》,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来谈中国出现过哪些巾帼英雄,如穆桂英、秋瑾、刘胡兰、江姐、木兰,再顺势导入。活跃在电视屏幕上的这些典型人物必定能活跃课堂的气氛,也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那么对《乐府诗集》要做一定的介绍,《乐府诗集》中所收诗歌多为优秀的民歌和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的诗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截取了某一生活场景或一个片断来揭示矛盾冲突,反映民生疾苦,相比之下《木兰诗》怎样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习完本诗,学生会归纳概括出,《木兰诗》注重情节的起伏和故事的进程,因而传奇色彩浓厚。
以上所述的例子都充分说明互文文本在教学过程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木兰诗》的教学关注的不能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文本,还要关注其他文本。其他文本就像一面面的镜子,通过其他文本的对照,从而获得对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系统认识,进而了解到原文本的发展以及影响,从纵向横向的比较中找到属于原文本的艺术特性。这样,学生的知识就形成了一张网络,这些文本在学生的脑海中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将学生的认知推向更为开阔的境界中。
当然,要想灵活应用互文文本进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求教师本身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扩充自己的阅读量,增加知识的厚度与宽度。
参考文献
[1]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外国文学评论, 2004.
[2] 王魏.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试析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电影评介,2008(19).
[3] 孙绍振.花木兰是英勇善战的“英雄”吗——兼谈多媒体与文本分析的关系.云南教育,2007(2).
[4] 汤蒙.异曲同工 至美比璧.阅读与鉴赏,2006(10).
[5]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6] 朱小红,孙雷,邹兰春.《木兰诗》教学实录与评析.黑龙江教育,2010(Z1).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