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减负中的“灰色地带”

2013-12-29 00:00:00包华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2期

一、 减负成空源于认识上的灰色

对老师和家长来说,“减负”是个两难,作业加密集考试的训练方式以现行考试评价制度为支撑,如果考试成绩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占据无可替代的地位,如果孩子成才的关键指标是考取名牌,那么不重视考试、不重视作业就是对孩子极端不负责。学习经过高度浓缩的人类文化知识和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尚需反复练习,何况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任何一个为孩子生计担忧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绝不会坐视不管,如果看到孩子的学习负担不重,那就马上行动起来,参加补习班、“奥校”、请家教等,所谓的“谆谆教诲”都是劝勉孩子加紧用功。导致减负一再成空的直接原因是老师、家长不认同应试教育的危害,他们赞同加重课业负担,这样导致学生对老师、家长的对立并形成课业负担过重的恶性循环。

二、 “灰色地带”存在的原因

所谓“灰色地带”就是认识模糊的区域,无法区分严格教育和增加学生负担之间的本质区别。

1.观念偏差

(1)苦学崇拜。学海无涯苦作舟、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头悬梁锥刺股、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韦编三绝汗牛充栋……大量的苦学典故使一些人产生误解,以为学习必须是苦差事。所以,加大课业负担目标就是使孩子得到吃苦受罪的效果。从一重点中学的门口赫然写着的大字对联便可以感受到这种苦学崇拜:“卧薪尝胆夺佳绩,破釜沉舟创辉煌。”有学者指出:古人的苦学是体力受苦不是精神受苦,学习可以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不应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艰苦是指学习时投入较大精力,用勤奋刻苦来克服学习的困难,但这种刻苦必须是自愿的,学生应从中感到求知的乐趣,才能坚持下去收到成效。如果学习让学生精神痛苦、心理厌恶,那么苦学就摧残学生身心健康,学习负担变成精神负担,危害极大。

(2)严师崇拜。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母慈儿败。学生缺乏自制力,很多时候需要严师约束,但过于严格则压制学生的精神,在这个关爱缺乏、家庭式微的时代,心灵不堪重负的孩子们对严厉很容易敏感,错认为那是敌视。民主的教育需要投入大量心智和情感劳动,需要积极思考何时该宽、何时该严。以严师的权威面目凌驾于学生之上则是一种惰性。对孩子的严教必须同对学生的爱护结合,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片面强调严格控制,甚至为了师道尊严压制学生的独立性和质疑精神,或使用体罚和言语攻击来求得学习内容和方法的一致,对不写额外布置作业的学生点名罚站、排挤孤立,学生对老师恐惧、焦虑、愤怒,大大增加了课业沉重感。

(3)功利崇拜。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老师家长威逼利诱孩子:长大了要考上清华,然后就有身份和地位,不再下力气受苦。但这不是孩子的真正志向,因为始终受外在动机牵引,学习缺乏“沉浸”体验;或因为对师长的抵触而厌学——以为他们是为父母老师学的。功利崇拜的直接恶果是破坏孩子的内在动机,使他们不再乐学;最大的恶果是破坏志向,使他们唯利是图,缺乏对科学的热爱和钻研精神;然后是破坏师长形象;最后是削弱孩子的个性基础,使他们变得自私、脆弱,经不起失败,因为丧失考试效能感而丧失自信,这样的孩子不堪一击。

有些本来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也会因师长强制剥夺学生的自主而失色。原本轻松快乐的学习被考试、排名、作业充斥;原本亲密的亲情被压制,课业优劣成了亲子沟通的筹码;原本纯洁的友谊被恶性竞争、嫉妒污染,所谓的合作和友善也成了竞争的工具。这种做法必然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4)考试迷信。成者为王败者寇。在崇尚金榜题名的集体潜意识梦想中,落榜意味着失败,意味着前功尽弃,也意味着全家人乃至老师的失败,失败不仅是颜面尽失,更“意味着”前途渺茫。考试成败的巨大反差使每一个背负亲友期盼、老师重托的学子感到担忧焦虑,原本简单的学习任务也因为焦虑而压力备增。

2.恶化课业负担的环境氛围

(1)冷漠的学习氛围。当学生缺乏支持、缺乏减压措施时,课业过多就成为负担。

学业不良学生的情绪缺陷反映出其学习环境的冷漠,如:学生易焦虑,对失败的反应更强,说话风格妨碍交际,爱从事无目的、不考虑后果的行为,不与人合作,适应力差等。温暖家庭安全的依恋、民主支持的班级环境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压力,这已被无数实证研究所证明。

(2)和现实脱节的学习内容。皮亚杰的理论强调学习从属于发展,人的认知密切结合个体身心环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由知觉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当外界材料不断输入,人必须借助现有经验图式来同化它们,才能觉察其意义。知识如果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脱节,无法应用于生活只能在考场上发挥时,学习内容就成了与学生无关的额外负担。

社会情感的学习和发展被提上了中学生议事日程,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入他们的思维,但择校、升学、找好工作的呼声和压力使他们将自己的视野狭隘于做题训练,无法整合和同化友谊、情感的内在呼声,而内心失衡、感受紧张和压力,爱人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被残酷的竞争占据。埋头于作业、汲汲于分数的孩子,内心不过是一张未经同化便不断被迫去顺应的剪切拼贴的认知图式,不能再去同化新事物,洞悉新世界,这些“平板印刷”出来的头脑缺乏创新,缺乏应变,一旦生活事件使他们的学习稍微改变轨迹,他们便会崩溃。

三、 澄清“灰色地带”,减轻课业负担

1.实施全人教育,获得全面发展

笔者在批阅大学生的中英文作文的时候发现,高考成绩很好的学生依然不会写作,逻辑错误、语言罗嗦、语法不对,问题百出,这种现象让人非常诧异,忍不住就问他们:“作文这么差怎能考上大学?”学生答曰:“我会做选择题、判断题和阅读理解,失分很少,其实作文就是个印象分,改卷人哪有时间仔细阅读我的大作,老师告诉我们,批改一道作文题只有几秒时间,我们挣的是情感分和卷面分,所以我本来就不重视写作,能写几个应付的句子和冠冕堂皇的套话,再做一番编造,就可以了。”

考试机器式学生缺乏社会情感调控能力,满脑子的竞争和功利使孩子以邻为壑,不仅交际技能匮乏,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一般的同情和爱心,药家鑫就是这一系列典型案例中的一种表现。

还有许多中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机会学到友谊和关爱,错把早恋视为发展情感、缓解焦虑的唯一出路,在遭到了成人社会的打压,一些原本成绩优异的孩子从此走上反抗和厌学的不归路。

在密集考试中成绩优异并不意味着心智发展成熟,所以,只有让全人教育扩容孩子们心量,他们才不会被课业压垮。全人教育是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所以,第一步是督促孩子立志向学,树立远大目标,制止放任散漫,在追求中砥砺他的个性,完善他的执行和合作能力以及应运而生的自信力。心理强大、个性完善的孩子不会把考试成绩尤其是一两次的成绩当作他成败的标志,而是采用质疑的精神来反思自己的发展,这种为了自己理想的主动和顽强将使他们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2.遵循内在动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Ryan,Deci指出:自主、能力、交往等需要的满足是内在动机产生的前提。塞利格曼提出内在动机驱使下的活动意味运用个人品质,而个人品质是获得美德的途径,所以美德是内在动机的促成条件。美德不仅指知识和智慧,还有勇气、仁慈、正义、节制和卓越。六大类美德包含24种品质为其促成条件,如果每天在生活中运用各自不同的品质,美德应运而生,还会产生满足和幸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当学生真的把美德内化为自我认同,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寻找自己的道路和方向,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时没有疲劳和压力感。

要想让学生把师长的目标内化为他自身的志向,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和学习;要想让学生自主,必先学习自立;要想自立,必须有他们自视为独有的美德为其发展作脊梁。所以,美德成为孩子发展的基石,成就是牵引其发展的辅力。

3.针对独特的个体学习者,因材施教

教育仰赖不断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因材施教,纠正其发展偏差,约束其劣行。这些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探索、符合个体需要、被孩子理解接纳的,而非用统一的成绩标准强加于他们。统一的标准只会扼杀创造力、自觉性和学习独立性,处处唯师、唯权,如果达不到标准自然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4.化解焦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

学习是为了孩子将来的生活适应力和社会竞争力,这些能力的基础和起点是拥有健全思维和良好心态。一味进行励志教育、无限激发孩子的成功欲望,却忽视了这些欲望隐含的巨大焦虑能摧毁孩子的智能。应在激发生命潜能的过程中约束孩子的贪婪,培育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心态。

假如父母和老师不把自己的幸福与学生的成绩绑定;假如教育的内容是孩子的人格和全面发展,指向智慧、正义、仁慈、节制和卓越而不是分数;假如父母敢于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品质自主学习,发展自己独特的能力,那么刻苦学习不会给孩子们带来精神压抑,课业即使繁重也不会成为负担。

参考文献

[1] 何友暉,彭泗清,赵志裕.世道人心,对中国人的心理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席居哲,左志宏.不同学习压力承受能力高中生的家庭生态比较.中国心理卫生,2006,V20(4).

[3] AlanCarr.积极心理学.郑雪,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