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中学生思想独立性强,对待社会上的事件热情但缺乏理性的思考,并且年龄段相近的人之间看待事物常常会产生共鸣,然而这种心理很容易被好事之人利用,引发群体性事件,对中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因此,为了防止思想尚未成熟的中学生被别有用心的网络推手误导而做出过激行为,对网络舆情制定合理的引导策略至关重要。
一、 网络舆情概述
1.舆情定义
舆情在西方多用“public opinion”表示,译为舆论、民意,因此外国对于舆情的研究多偏向于民意调查、个案研究等[1]。在我国最早给出舆情概念的是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的王来华,他认为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2]”。华中科技大学的曾润喜在王来华定义的基础上定义舆情为 “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某一载体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3]”,其中网络舆情的载体就是互联网。
2.新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特点
(1)舆情发布的随意性
利用互联网,网民可以平等、自由地在交互平台上发表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意见[4]。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成长期,对于外界发生的事既懵懂又好奇,将很多虚假的舆论信以为真,又不深究其真相,在不经过合理思考的情况下转发和杜撰这些假信息,从而在不明真相的同时间接帮助散播谣言的网络推手达到目的。
(2)舆情主体的虚拟性
互联网自身具备的虚拟性决定了在Web2.0环境下交互平台的虚拟特点。网民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进入网络畅所欲言,不受约束地表达心中的真实想法,大肆宣泄内心情感,甚至发布一些倡导性的语言,煽动其他网民的情绪,引发舆论堆积,对中学生的认知也存在极大影响。
(3)舆情载体的多元性
由于网络交流的前景看好,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参与其中并构建了自己的交互平台。新浪微博、QQ空间、BBS等都是当下最热门的网络舆情传播空间。网民可以利用这些空间获悉全国、甚至全球的舆情事件,并根据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在各个交互平台上发表和转发意见。近几年,大部分的中学生也都纷纷开始使用如QQ空间、百度贴吧之类的传播载体,因此舆论信息极易进入中学生的视野,左右他们的思想。
(4)舆情交流的互动性
Web2.0时代区别于传统信息单向传播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通道的交互性[5]。一方面,网民可以在舆情载体上和其他的网民自由随性地交流,彼此之间可以交换对舆情事件的看法。另一方面,网民可以在媒体发布信息的评论栏中实现与网络媒体的互动[6],例如新闻跟帖、视频跟帖等等。在这种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中学生有时会被一些过激化的言论牵动情绪,引起话题的升级,使网络舆情在学生中间不断扩散。
二、 网络舆情对中学生思想的影响
1.中学生参与网络舆情讨论的原因
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重、参与意识强的年龄[7],他们之中不乏有些人存有想要被关注的心理,于是这些学生借助发表微博、帖子这样的形式成为个体焦点,实现自我满足。因此,中学生普遍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必然会成为网络舆情主体的重要部分,也无疑会受到舆情的影响。
2.正面影响
交互式平台拉近了中学生跟社会的距离,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迅速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又栩栩如生的思想平台[8]。当一种向上的、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引导中学生的思想认知时,网络舆情的作用就是有益的。积极的价值观可以帮助中学生与互联网建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供引领中学生融入社会的正确走向,强化中学生辨析事物的能力,这对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3.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积极向上的网络舆情可以使中学生从中受益,但消极、不良的网络舆情则会严重影响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情况恶化时,中学生可能会被那些虚假的信息误导,对生活丧失年轻人应有的憧憬,造成焦虑等心理压力。以北大状元李宁宁“被退学”的事件为例,一些网络媒体在高考期间散布陕西理科状元被北大退学、高考高分无用的假新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这些错误信息会使一些成绩好的中学生对大学产生恐惧、对自己学习能力产生疑虑的情况,尤其是在正值高考的敏感时期,更会使高考生造成严重的紧张心理,危害很大。
除此之外,网络舆情很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中学生由于年龄相仿、兴趣相投,对网络舆情关注的焦点也很集中,当对事件产生非理性共鸣时,不良信息就会扩大,形成群体性舆情事件,对容易引起情绪激动的中学生影响也非常大。
三、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策略
1.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有必要教育中学生,作为一个思想端正的网络舆论主体应当对自己发布的信息具有负责任的态度和精神,不应抱着好玩或恶作剧的心态,散播一些莫须有的、与事实不符的舆论信息。此外,还应重视网络教育,引导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增强自律、安全、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9]。同时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教育相结合,既能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的作用和意义,又能利于网络舆情在学生中健康有益的传播。
2.关注中学生的舆情动向
采取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关注学生中影响较大的舆情信息,在网络上和同学建立互动,深入调查中学生的舆情动向,及时纠正其中的错误信息,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讨论,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同时,老师们应当在广大学生面前树立理性面对问题、负责任的良好形象,起到正确对待网络舆情的表率作用。另外,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一些思想偏激的同学及时教育引导,多发布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网络舆情信息教导中学生,切实地解决中学生被不良信息误导的问题。
3.培养中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网络思想观念迅速成长的阶段,他们对于事物虽然有了一些理解,但由于面对网络舆情的态度尚未成熟,很容易被有目的的网络推手所误导和利用。谣言止于智者,虚假的网络舆情在理智的人面前也一样没有力度,因此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在接受或反对一些网络舆论信息之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同情心和正义感被人利用,不被伪舆情所左右[10]是十分重要的。
中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在网络地使用过程中既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由于相比于成年人群体,中学生群体自身思想尚未成熟,易受不良网络舆情的误导,从而产生各种问题。鉴于中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于中学生的网络舆情的引导应主要集中在思想教育层面。首先,对于中学生个体应当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中可以增加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如何正确利用网络以及处理不当网络舆情造成的危害,用社会上发生的真实事例教育学生;同时加强中学生对于网络法律的认识,端正中学生对于网络舆情的态度,让学生个体从思想上认知如何正确地利用网络,发布合适的网络舆情。其次,对于中学生群体应当紧密关注舆情动向。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与学生互动,调查学生对当前网络舆情的态度,及时作出解释,纠正其中的错误信息。对于热点问题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中学生思想健康发展。还可以增设班级心理委员,从学生层关注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向老师汇报当前中学生讨论的热点问题,由老师对于思想心理状态异常的同学进行沟通教育,防止中学生被不当网络舆情误导。再次,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应当注重主观判断的培养。学校可以与家庭联系起来,协作培养中学生的主观判断能力,让中学生可以自觉抵制不良网络舆情。最终在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下,使得中学生在是非面前可以正确分析辨别,这样从中学阶段就能树立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其健康成长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艾新革.国内外舆情研究述略.图书馆学刊,2011(9).
[2] 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化及其影响.天津社会科学,2008(4).
[3] 曾润喜,徐晓琳.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情报杂志,2009(11).
[4] 李耘涛,刘妍,刘毅.网络舆情灰色预警评价研究.情报杂志,2011(4).
[5]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6] 肖文涛,范达超.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探究.中国行政管理,2011(12).
[7] 周瑛.新时期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8] 邢萌.试析Web2.0环境下网络舆情对青年认知的影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6).
[9] 李彦丽.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信息系统工程,2011(2).
[10] 刘勘,朱怀萍,胡航.网络伪舆情的特征研究.情报杂志,2011(11).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