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腔的古意与现代味儿

2013-12-29 00:00:00石英
当代人 2013年1期

我一直在思索着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流派中某些名家唱腔中总能感觉到一种古意?另外有的流派中纵然是代表人物不论唱的是什么时代背景的戏,却较少能品到那种“古意”,而是另外一种“现代味儿”?

问题一提出,有明公可能立马会说:一定是那名家所处的年代离现在比较久远,而后来的还健在或是离现在较近,当然感受就不同了呗!

其实,我指的不仅仅是唱戏人所处的年代离现在远近,而是他作为演员的感觉远近的问题。我心目中的一个典型例证就是程派的创始人程砚秋。程先生所灌制的唱片我在青少年时期就已听过,但使我感受极深的是他生前所拍的唯一的影片《荒山泪》。说实话,如果单从面容和体态上看,拍电影时肯定不是程先生最俊美的时期,然而我并没有着意于先生的扮相,而是潜心品味他唱腔之精髓。当然,我们早就从许多业内人士和评论家的文章中领略到对程腔的评价,无非是幽咽断续,韵味浓郁,乃至对他运用“脑后音”的推崇,等等。这些我大都是赞成的。但我特别感觉到,程先生唱“古戏”就是地道的古戏。他作为演员本身虽还够不上是个古人,但他的声腔意韵分明将剧情的时代、环境和人物的特定感情都传达出来了。也就是说,许多演员(包括某些名演员)也可能唱出应有韵味,而程先生还能唱出古代人物特有的意韵。古人的意韵是什么?今人谁经历过那个时代?答曰:虽未亲身经历过,却能从合理的想象中体味到几百年以至上千年的时代环境与人物的离合悲欢;虽未亲身经历过,却能从间接的知识、遗存的发现中感受到那个时代人物与现代的异同。只要恰到好处,传达出想象中应有的真实,便会得到有心人的认可。从程先生的唱腔中,确能认同他是一位现代演员穿透时空的樊篱而进入那个时代环境,是那个时代的具体人物在倾诉自己,而已远远超越了演员自身。

那么,在唱腔中如何能够渗透着浓浓的古意?我觉得这是一个素质与学养的问题,是一个演员以自己的灵性去熟识历史,感受特定的历史环境,“结识”那个历史环境中的具体人物,使自己的声音变成了从属于那个时代的天籁之声,成为本人的心灵与历史人物完全融合的产物。而舞台只不过是连接古今贯通时空的载体。

毋庸讳言,程砚秋先生能够达到的,不等于凡宗程派唱腔者都能达到。在程派传人和再传者中间,有的肯定在相当程度上已得大师之三昧,但更多的情况却不是那样。只能说是抓住了容易学到的表面上的突出特点,但究其实质,还是内外两张皮。唱的是古戏古人,但听起来仍是穿古戏装的今人。为什么?很简单,还是一个素质与学养的问题。同样是非止个别的比较年轻的演员对剧目有关的古代知识比较匮乏,有的还自得于能够受到观众认可,觉得时代不同了,京剧越是“现代味儿”越会受到群众欢迎。其实这是一种误区,一种十分浅近的意识。譬如说,我们不能因为有不少人不爱看古文物展览,就可以认定举办这样的展览没有意义;我们更不能因为有人不喜欢历史课,就可以得出学历史不必要的结论。

在从事古典戏剧如京剧的“角儿”中,绝不只有旦行如程砚秋先生的唱腔透着古味。近百年来,不少的生行和净行名家也具有这种品格。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名家的唱腔听起来并不那么流利滑润,甚至还带有“毛刺儿”(借用加工零部件的工业技术词语),却就是古意十足。另外,也不是说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表现泥古崇旧,上台唱戏才能古意十足,同样未必如此。如上个世纪前期的著名女老生孟小冬在卸妆后穿着相当“现代”,在那个时代中恐怕还应是比较时尚的,但一唱起戏来,唱、念、做都是一派“古人”的气度。

相反,我也看到另有一些演员(有的可能已步入名家行列),演的并非是现代戏,而是地道的传统剧目,可能还带有自身的优点与所长,譬如很响亮很华丽,或者是十分流畅、非常高亢等。这样的一些特色无疑能够形成为风格,甚至被誉为某个流派亦有可能。但我仍然不掩其短,稍许严格一点加以评判,听来听去就是缺少古典戏曲应有的古风古意,如不掌握应有的度而大加“发展”下去,便与现代“戏歌”相去不远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种“风格”纵有九个优点,唯缺了上述之一项,也无形中减了不少分数。我认为。

言至此,我忽然想到一个道理,文学也好,戏曲唱腔也好,言其“流畅”从一定高度来衡量也可能是个优点,但如太过,弄得不好反会与“流于一般”搭界,与真正的大家更拉开了距离。所以我还是要啰嗦一句:不论你生活在哪个世纪,你唱的可是古典戏曲啊!

(责编:郭文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