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中国
浙江大学出版社/袁伟时 著/42元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近代中国的轨迹”,回顾了晚清何以在立宪中走向灭亡,并分析了大国盛衰的五大枢机,在作者看来,一向被我们斥为晚清“假立宪”的清末宪政,若用一个“假”字全盘来否定,未免过于简单。事实上,清政府的确为立宪做了不少准备,相反,最后导致清王朝的速灭,也与这场宪政有关。下篇则是对辛亥革命及革命后的一些独特思考,作者眼里的袁世凯,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干才,若不是宋教仁被刺后革命党人断然发起二次革命,中国极有可能走上宪政之路。《昨天的中国》,别是一家之言,纵你不赞成其观点主张,也可作为回看历史的又一视窗。
十五颗小行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克襄 著/45元
e8ca8511c39df8df820a711195faf001作者以书信体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15个生动的人、15段精彩的生命故事。“隐逝于宝岛山林 ”,讲述了一个寻子故事,故事主角每天挂着失踪儿子的照片在台湾的高山中跋涉,在寻找中失去着也收获着;“最后的撒哈拉”则追寻了三毛漂泊流浪的灵魂。这是一本用生命完成的书,还触碰了部分死亡的议题,却一点也不沉重,反而展现了大开大阖的心境。作者用半辈子和自然打交道,获得诸多启蒙与力量。这本书是他和台湾这块土地和人物的精湛对话。
人生的意义
译林出版社/[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朱新伟 译/25元
我们都曾对人生的意义感到困惑。这个问题是否有答案?答案是否取决于我们?在这部充满睿智和生气又能激发思考的作品中,作者展现了许多世纪以来的思想者,从莎士比亚、叔本华到马克思、萨特、贝克特对人生意义问题的探索。作者知道,“本书的许多读者很可能会像怀疑圣诞老人的存在一样怀疑人生意义”,但同时又认为,在需要寻求共同意义的当今之世,我们有必要回答这个所有问题背后的问题。
我开始轻视语言
新星出版社/张家瑜 著/29.5元
张家瑜是香港都市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本书是他第一本散文集,全书按主题分为五篇,包括童年回忆、香港漫谈、旅途见闻、阅读感悟、旁观社会。零落的生活片段,在她静谧优美的文字中呈现出独特样貌,营造起一种柔软的阅读气氛,亦串联起一条不曾间断的,始终移动的生命轨迹。著名文化人梁文道赞誉道:“张家瑜能够用文字探索到相当深的一些感观,她笔下的这些记忆,她看到的这些东西,在她写出来的时候,总会有一种很朦胧忧郁的诗意。”
上海·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美]叶凯蒂 著 杨可 译/48元
作者为美国波士顿大学现代语言与比较文学系教授。研究兴趣主要在十九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媒体与视觉文化,并着重探索文学、文化、艺术观念的跨国流动。作者在本书中以深入而独到的论述,对视觉文本的精彩解读和大量文字材料的细密梳理,探寻了上海妓女、文人及城市现代性之间的相互影响,细描了中国近代娱乐业的兴起以及它在巨大的时代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一切说明,是人与环境的无心组合而非长官意志或行动,创造出了中国第一个多文化的现代都市。
民国衣冠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岱峻 著/39.8元
本书以抗战开始后中央研究院撤至四川李庄时期的故事为重点,对胡适、李济、傅斯年、董作宾、夏鼐、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作了深入细致的描摹,昔日生活宛然眼前,人物性情跃然纸上,如实展现了一辈学人在战乱年代扎根山坳的学术追求与家庭生活,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作者梳理史籍、钩沉史事、探访史迹,材料丰赡,视角独特,往往从平凡琐事切入历史肌理,把社会生活与学术思想巧妙地勾联起来,呈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