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冬天,多次的雾霾天气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城市的交通以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以北京为例,雾霾在1月份创下了历史纪录。据统计,1月北京共遭遇4次雾霾,共计26天,比往年的平均数多出了14天。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1961-2010年,我国平均的年霾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本世纪以来,全国霾日数增加明显,中东部地区霾日数有显著增多趋势。
据环保部门最新统计,目前,一些大城市的雾霾天数已经达到全年的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全年的一半左右。
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二:
1.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2.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除了气象条件,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中颗粒物(包括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增加,也是霾产生的重要因素。霾形成的这些条件出现后,同时也会导致空气中有大量尘埃、烟粒等凝结核存在,水滴容易凝结在上面而起雾,并且不易被风吹散。因此,雾和霾往往相伴出现。
环保专家指出,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是肉眼看不见的,但它们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导致雾霾天。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都能降低能见度,不过,与粗颗粒物相比,细颗粒物(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是雾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也是雾霾天危害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
PM2.5的主要来源是人为排放。人类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石化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他的人为来源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等。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往往会附着硫化物、氮氧化物、重金属颗粒等由工业污染源排放的污染因子,因而对人体的伤害很大。
往年的冬天,刮大风的时候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而在今年,人们是在热烈地企盼着大风的。因为,寒风和冷空气,会使雾霾一扫而光,让城市重见蓝天。如何让见到蓝天不再是一种奢望?除了环保部门应加强监管以外,我们也应该从自己做起,节能减排。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该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此外,在雾霾天气中,老人、小孩以及身体较弱的人群,应该尽量减少外出,不要开窗。如果必须外出,则应佩戴口罩,把雾霾天气对健康的影响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