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痛苦一个去处

2013-12-29 00:00:00刘丽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心理压力;尊重

在所有生命意识淡薄的案例中,那些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花样年华的行为最令人心痛。如果简单地将孩子自杀归结为生命意识淡薄其实是不负责且流于表面的。我们耳闻目睹的不幸事件、自身遭遇人生低谷的情绪体验,都告诉我们,选择自杀,与其说是生命意识淡薄,不如说是内心痛苦过于浓厚。

孩子何痛之有?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乃至亲子关系的压力等,都沉淀成内心的恐惧,最终成为痛苦之源。当对失败挫折和对未知结果的恐惧强大到难以化解、占据整个内心时,唯一的解脱就是死亡。

所以,要让对生命的尊重由认知上升到行动,就得给痛苦一个去处,以化解孩子心中的痛。作为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情绪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负面情绪,如沮丧、失落、愤怒等,我们应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在情绪共鸣中倾听孩子的倾诉,寻找孩子情绪产生的根源,倾诉可以释压。其次是消除恐惧。化解开导常常需要遇事则诲,心理学表明,我们对将来情绪的预测存在“预见错觉”,我们事实上经历的痛苦,并没有事发之前想象得那么痛苦,因为大脑对将来情绪的预测建立在当时的情绪感受基础之上。所以恐惧是无谓的,因为失败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令人害怕,成功亦没有想像中那样令人欣喜。我们应在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经验累积过程中,与孩子一同慢慢品味、细细体验“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人生道理、“经过以后才知道”的人生经历。最后是帮孩子建立自尊自信——那种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自信,而非拥有某一特长的“技术自信”。

给痛苦一个去处而不是给生命一个归处。痛苦远去,生命意识便更加浓厚。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能做的,老师也能做。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中山,5284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