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堂提问多、而学生主动提问少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况过少,课堂提问基本上由教师主宰,缺乏师生“对话式”“互动式”的问答行为。无学生主动提问这一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提问中相当普遍,小学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情况比较突出。
2.教师提问的频率偏高
当前课堂存在教师提问频率过高、无效性提问过多的现象,如问题多、答案死板,部分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始终处于被动回答的状态。有些教师总是担心小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从而总是频繁地重复问题,导致学生对问题重要性的误导性理解,有些教师甚至借助重复问题来拖延时间。这种无效性提问,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会让学生误认为这些问题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其他问题的关注。
3.教师存在偏向部分学生答题的现象
教师提问的难度无法兼顾全部学生,也难以依据问题的难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为了保证课堂问答的顺利,相对于不举手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偏向于选择举手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相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偏向于选择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同时,要求齐声回答的比重偏高,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的“混水摸鱼”的学习习惯。
4.教师对学生答题的评价过于单一、平淡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基本上分为判断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启发性评价和消极性反馈四种情况。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能给予判断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但是课堂评价的语言缺乏针对性,常常使用一些如“对”“错”“很好”“非常好”和“棒极了”等语意带有模糊性的词汇,显得有些简单。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追问,延伸性和扩展性不足,不利于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二、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选择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也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如教学“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对于直线概念需有相应的不同提问方式:
①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
②你会画直线吗?你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
③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
④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
⑤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
⑥以下这些线条中,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
6种不同提问方式,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当然,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更要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问题类型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应尽量减少。问题首先要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其次,问题应当指向明确,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3.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使用探询性问题对教师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度有恰当的把握。探询性问题的使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诱发新的学习兴趣。在快节奏的活跃课堂里,那些简短而含糊的回答有可能会掩饰部分正确的答案。当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通过追问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当得到部分正确的回答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使用探询性问题也可以使思维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设定新的情境。
4.尽量使提问内容具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兴趣
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从而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5.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存在着一个最佳时间的选择问题,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时间内,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是提问的最佳时间。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抓住这些最佳时间。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结束时的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并不固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点子上。如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这时多提一些回忆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多提一些说明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有助于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容,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当学生思维处在由高潮转人低潮阶段时,多提一些强调性、巩固性和非教学性问题,这时,可以重新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合理统筹提问对象,尽量兼顾所有学生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答问对象,安排答问顺序。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先提名再提问,或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不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总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也不能总叫学困生回答,这样会花去很多时间,也会使教学节奏松弛。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一般情况教师可以先叫中等学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回答得差不多了,可以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也可以试着叫学困生回答,让他们逐步提高。教师应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把提问的机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有效处理问答结果
对于教师的提问,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不能粗暴地让学生罚站、坐下、换人,而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因为尊重学生的回答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回答错了,应当善待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尝试错误(可称之为“美丽”的错误),不能误解为对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容忍,而应当对错误的性质和程度进行甄别,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中的合理成份和发生错误的症结。教师不应过分关注错误本身,应更多分析错误产生的过程,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走向结论;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了,教师不应简单地重复学生的答案,而应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分析,把学生低层次的回答提升一个层次。许多名师的课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们能有效地、风趣地、恰当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坎山镇中心小学,杭州,311200)
编辑 / 任玉丹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