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本课堂;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理念。目前,生本教育的理念正在很多中小学里贯彻实施。生本教育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然而要想在生本课堂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合作,更好地发扬团队精神,健康的心理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现在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由于特殊的生长环境,成长教程中形成了诸如自私、孤僻、狂妄,甚至偏执等不健康的心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在生本课堂中的正常学习,更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各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教育教学中该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生本课堂更有效率,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呢?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
现代教学论和教育实践已证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完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只有把学生的生理素质、认知素质、伦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综合地、整体地进行培养和发展,教学才会有效,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才。长期以来,学生的心理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常识只靠学生自己去摸索认识,许多潜在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靠学生自己去克服。
学生的紧张情绪,孤独的情感,畏惧教育的心态以及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和动机、兴趣、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一些认识障碍,急需指导,急需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宗旨,才能使教师积极、大胆地在教学中开展心理辅导,才能切实地把心理辅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否则,优化学生心理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努力去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这不仅是教师角色转变的表现形式,也是提高心理辅导和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要经常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的语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发现学生情绪低落时,不轻易责怪学生,同时,及时调节课堂活动,重新激活学生的情绪。教师要善待愚钝的、顽皮的、自卑的学生,给愚钝的学生以爱的滋润,使其智慧开发;给顽皮的学生以爱的感化,使其行为改善;给自卑的学生以爱的抚慰,使其信心恢复;爱没有侮辱、贬损,没有讽刺挖苦、威胁和体罚。爱与平等是教师转变角色的关键,也是心理辅导的立足点。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语文课上,学生都很活跃,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非常高,而在课前,他们都没预习过一分钟。听课后,许多老师问他是用什么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他说:“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民主’。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另一方面科学需要在民主的土壤上生存。没有民主常常找不到好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即使找到了,也常因缺乏民主而难于实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平等、民主、互相协助、互相竞争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使他们主动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这一“民主”其实就是生本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突出学生”。
三、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育中,才能自主地、选择地和他人共同活动,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更多地意识到到人的力量,才会因能作为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有创造性。因此,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爱学生,善于激励学生。当学生能够在每天、每节课的学习中获得尊重,他际关系和谐,自我实现等诸如此类的良好情感体验时,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学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也会有所促进。
保持良好的教学情绪,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情感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要用自己的饱满情绪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教师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要把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学生。课堂上也会出现一些偶发或突发的事件,如果学生情绪反常或发生过错时,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拿出相应措施,作好应变处理,决不能让学生的不良行为影响自己的情绪,破坏教学的气氛。
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各科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堂教学目标,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并把这些因素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文科教材中,对人类各种情、事的体验生活、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人取得成功或失败的关系的认识,人物自身的情商因素对他们生活、工作、事业影响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尤其是《思想品德》这一教材,更是有健康心理的知识,“宽容其实是一种心态,一种不苛求、不极端、不任性的健康心理”这些都来自于政治教材中。理科教材中,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体现出的创新思维品质、逻辑思维品质、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等,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对于一些确实不含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教材内容,教师通过学习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及公平竞争意识。
五、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学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古人很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智力、情绪、意志、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一系列的调查、测试,全面把握学生的特征,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使教师在教学中能有的放矢。比如对于性格内向,总喜欢一个人行动,极力避免与他人交往的学生,教师可以多给他提供一些当众发言的机会,多鼓励他,肯定他,以锻炼他的胆量,增强他的自信心;对于性格外向、热情活泼但做事缺乏耐心的学生,教师可给他提供一些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以培养其耐心,磨炼其意志。这种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原则上应运用于每个学生,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等多种原因,应该至少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1.以活动为载体,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被施教者,又是教育者,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接受教育,也可以自我教育。
学科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心理训练过程,可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进行充分心理体验,积累正反经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2.以鼓励为原则,实施建设性的心理暗示
根据内容型激励理论,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实现机会。如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准确而精彩时,教师可以让大家给他鼓掌或提出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甚至错误时,教师应给予“高一格”的评价,指出错误原因,说明再努力一下就可以答好。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发自内心地期待他们都能成为胜者。赏识、支持、鼓励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秘诀。教师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正强化,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以榜样为动力,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模仿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而教师则是学生认同与模仿的主要对象。科任教师作为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其榜样作用、示范作用、楷模作用集中体现在学科教学之中。身教胜于言教,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尤其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等良好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而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个性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让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地成长,使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各学科中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定会让我们的生本课堂生机勃勃。
(作者单位:湖北省丹江口市大坝中学,丹江口,442700)
编辑 / 任玉丹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