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出来”而不是“塞进去”

2013-12-29 00:00:00赵娜 张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18期

〔关键词〕教育戏剧;高中;教学法;情绪管理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用语言把对知识的理解传达给坐在三尺讲台之下的学生。这种“传道授业”的教学方法已存在了几个世纪,其主要特点是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收。对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一般是看学生对教师传播的信息吸收了多少。“好学生”的标准通常是上课配合教师教学,考试成绩优异。这种传统教育方式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肯定有其理由,但是,这种方法真的适合每个学生、每种课程,甚至每位教师么?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传递着大量的信息,学生在下面忙忙碌碌地边听课边记笔记,根本来不及思考和消化,这种互动的方式很像饲养员给动物喂食——不会考虑动物们对食物的偏好,也不会考虑动物们此时的饥饿程度,只管“塞进去”;能吃多少,能消化多少,并不是关心的重点,他们只管在一段时间后看看动物长胖了没有。

不同于传统的“塞进去”教学方法,法国教育思想家,吉安·贾奎斯·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教育观点认为:教育要“由实作中学习”和“由戏剧性的实作中来学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 S. Bruner)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而教育戏剧正是秉持这种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尤其适用于心理健康、艺术人文、思想政治、社会文化等课程。台湾艺术大学教授张晓华将其定义为:“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人性自然法则,自发性地与群体及外在接触。在指导者有计划有架构的引导下,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互动关系中,能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由实作而学习。以期待能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1]由此可知,教育戏剧是一种注重过程,并且以即兴创作为主的戏剧活动,其焦点不是发展“故事或戏剧”本身,而是如何引导学习者进入学习的主题中,让他们透过戏剧的情境去学习更多相关内容。

本文所指的教育戏剧教学法,是将“教育戏剧”这一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之中,具体表现为将游戏与表演相结合的上课形式;它是一种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议题性探究思考的教学方式。它的步骤分为:说明(开场)、戏剧游戏(动作上升)、情境表演(高潮)、诗化(结束)四个环节。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它的原则,以避免教学流于游戏活动或传统的团体辅导课程,而丧失教学目标和特色。常用到的教育戏剧的教学策略有:静止影像/定格画面(freeze frame)、即兴创作(improvisation)、默剧(mime)、角色扮演(role play)、思想轨迹(thought tracking)、角色描绘(character profile)、戏剧游戏(drama games)、剧本情节(scenario)及回应与评估(reflection & evaluation)等。将这些策略融入课程的主题与教学目标,再佐以生活经验和现场发挥,将可不断地延伸发展并创造出无穷的作品[2]。

教育戏剧所用的素材,最主要的就是模拟人生的各种状况。戏剧在呈现人生的缩影,学习者在戏剧的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中体验或见识到许多人生的境遇,所得到的一些感想之事,都可以供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参考运用。教育戏剧提供了集中、感应、认知、想象,外表自我,语言表达、情绪,智能的教育训练,由内而外达到人格与认知成长的目的。其中,教育戏剧教学法中所采用的戏剧游戏不同于国内常用的团体辅导游戏,它的主旨在于让参与者在游戏中了解自己的身体,通过进行一些经过特殊设计的游戏,可以感受到平时我们由于动作机械化而忽略的身体感觉;更为重要的是,戏剧游戏多为表演性很强的设计,参与者通过游戏展现自我,放松心理戒备,有助于下一步主题表演的进行,使参与者更加全情地投入于表演中。总而言之,教育戏剧的基本概念是来自实作中的学习,依年龄层、心智发展的程度,以逐步渐进的方式进行。正如康志伟所说,教育戏剧教学法的目标是,教师运用此教学方法于课堂中,学习者能在戏剧活动里,获得美感经验,并能增进生活技能与认知学习。它所强调的是个人自发表现、参与实作学习与群体互动关系等特性[3]。所以学生不仅要通过自我表演提高在自我觉察、自信、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等社会化行为方面的能力,而且通过观察别人的表演也能展现包容与尊重,最终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一、应用举例

下面以一节主题为“情绪管理”的课堂为例,通过描述完整的四个步骤来详细说明如何将教育戏剧方法运用到教学课堂中。

1.说明(开场)

在此阶段,领导者需要将课程学习内容予以解说或叙述,也要提出会发生变化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需要在此阶段强调需要遵守的规则。在本课中,在向学生介绍了本次课的主要安排和规则后,大家按照指令把课桌摆置为U形,面朝讲台,中间留出一片空地,作为表演的

“舞台”。

2.戏剧游戏(动作上升)

戏剧游戏旨在激发和强化多重感官功能,通过多种训练手段来培养学生敏锐独特的观察力,细腻准确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而在选择游戏时,要尽量与本课的主题相呼应,为下一阶段的主题表演起到热身的作用。本课中,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小组学生需要集体模仿一种动物(大象,猴子,袋鼠,螃蟹,骆驼)走路的样子,并通过自由设计一种场景来展示,三分钟的表演结束后,造型定格。学生们在此环节通过平时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再加上对不同动物形象的创造来进行角色扮演。

这是大象组的学生们在游戏中的现场表现:两人前后组成一头庞大的大象,行动缓慢,用手臂表示的长鼻子随着每一步的前进而不断左右摇摆,走向“小溪”边饮水。几只“大象”陆续走到“小溪”边,开始用“鼻子”相互洒水,好不热闹。嬉戏了一阵子后,几只“大象”定格于在一起玩耍的画面中。

这次参与表演的一位男生在之前的课堂中表现很淡漠,小组商讨时也不跟其他组员多沟通,给我的感觉是他不愿意参加课堂活动,或者他后悔选择此课程。可是,在这次小组游戏中,他的表演完全打消了我对他的疑虑,他不仅担任了扮演主角的任务,而且演绎的大象形象也是同组学生中最形象的!游戏结束后,学生们的热情得到了积极的调动,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情境表演(高潮)

教育戏剧的学习是让学生置身于某一个情境中,来经历了解其中的世界。教学情境的建立使学习者能透过各种不同环境的概念,通过不断地互动、沟通、协调、探索来了解其中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塑造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深入问题、事件、情况的动力与基本条件。戏剧活动是多面向的、互动的学习过程,能统整参与者个人经验、鼓励自我探索、省思、与他人互动合作等,使个人获得成长与启发[4]。因此教育戏剧须提供一个似真的戏剧及情境,能让学生自然地在想象的空间和情境中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智能、肢体、情绪的适宜表现。

依据对情境设计的原则以及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情绪管理”,本次课程设计了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又能刺激他们情绪反应的情境,让学生们分组进行主题表演。他们要在很短的准备阶段中进行角色分配、剧情编导、独白设计等工作,在准备时间结束后,在别组同学的观看下表演他们的成果。

例如,其中一组给定的情境是:“班上同学给自己起了一个绰号,并在公共场合大声叫这个绰号。”表演开始的场景是在教室里,教师带着一名新同学(男生)走进了教室,并向其他学生介绍:“这位是咱们班这学期新转来的同学,他叫××,是从山西来的。”此时,台下学生一片哗然,一位男生嘲笑道:“是从山西村来的啊!”教师介绍完毕后,新同学坐到了第一排的位置上(教师退场)。一位学生调侃道:“你是从山西村来的啊?那你就是山鸡!”说完后,其他学生都放声大笑,在这位男生的带头下,全班学生一起高喊:“山鸡!山鸡!山鸡!”这时,新同学气急败坏地站起来,转身对着其他学生喊道:“你们才是山鸡!”其他学生不予理会,继续大喊他的绰号。一位男生在一张A4大小的纸上写了“山鸡”二字,并悄悄地贴在了新同学的背后。新同学发现后,很生气地扯下背后的纸张,摔在地上,并对大家说:“你们不许欺负新同学!”

4.诗化(结束)

每小组表演大约进行七分钟后结束,进入分享环节。领导者(教师)引导学生就全部故事或最有意义的部分作讨论或入戏访问当事者;学生对各人物及剧情情况进行讨论,有不同想法的学生便直接扮演某角色改编剧情(论坛剧场)。

本课中表演小组的每位成员在恢复真实环境的认知后,离开所扮演的角色,回到真实自我,回忆、分析或叙述演出过程中的感受。首先,“新同学”谈到对剧中角色的感受:“被人起外号的感觉很不好,觉得被侮辱,尤其作为一名新同学,刚去第一天就遭此待遇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不想上学了。”接下来,一位在剧中扮演班长角色的女生,客观地对照所扮演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说道,她不仅没有制止其他同学的不良行为,还与其他同学一起起哄,她表示对自己剧中的行为很自责。带头起哄的那位男生说道,在剧中他是起主要带头作用的,表演中觉得给别人起外号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小组其他成员纷纷表示,他们剧中的行为很是不对,应该善待新同学,不该给同学起外号。小组内分享结束后,又请了若干位观众进行观后感分享。这时不少学生有了其他看法,他们认为,如果起的绰号是恶意的,有损尊严的,那他们会生气;但如果给自己起绰号的是自己的好朋友,或者起的绰号还比较贴切,或者比较可爱,他们也是能接受的,他们认为这是彼此关系亲密的表现。

从以上分享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参与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都从这样一个场景中有了自己的反思,对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通过整合剧情表演中的各种因素和学生们的分享感悟,学生表示在今后生活中出现类似状况时,可以做到正视问题,肯定自我,妥善处理,这正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将“教育戏剧”引入课堂一段时候后,我对一些学生进行了采访。小宇同学表示,通过自己参与情景表演以及观看其他同学表演,对一些生活中的事件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比如对于“起外号”这件事来说,以前自己很讨厌别人给自己起外号,但现在觉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外号还比较“可爱”的话,自己是不会生气的。晨辉同学通过参与课堂表演自信心有了明显的提升,他说道,原来觉得自己没什么特长,但是几次课堂中的小组表演,他都担任了“筹谋划策”的角色,大家都说他很有做导演的潜力,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他特别开心。范同学的改变更加明显,原本他是一个根本不敢在大家面前发言的人,通过这种群体游戏和表演,仿佛其他同学是在陪自己练习胆量一样,现在的他可以独自站在同学面前分享感受,这对他来说,是很大的进步。这些体会以及改变都是学生们通过情景表演或者观看有感而发的,是在引导下自然习得的过程,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给他们的,这样的知识获得对于他们来说更加深刻。

二、小结

大量的研究证明,无论是对于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在行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它能够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全部感受器官和学习机制,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振作他们的精神,形成一种真正的“头脑风暴”。其效果远远超过学生很长时间地坐在那里,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传统教育模式[5]。教育戏剧就是这样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戏剧性的表演,改变认知,领悟知识。它并不是通过教师把正确的答案“塞”给学生,恰恰相反,教师只作为引导者,把学生的改变和领悟“抽”出来。相比把理念“塞进去”,学生通过自我感悟而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理解了、学会了。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没有摒弃和压抑性格开朗的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而且还锻炼了内向性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适合于各种类型的学生。在教学教育中,应该好好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学生们“抽出来”的,就不给他们“塞进去”。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仁富,张晓华.戏剧教学研究[C].见黄壬来主编.艺术与人文教育下册.台北:桂冠出版社,2002,485-511.

[2] 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3] 康志伟.亲师生合作学习戏剧活动之行动研究——以台北县丰年国小特教班为例[D].国立台北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系硕士论文.2004.

[4] 林玫君.英美戏剧教育之历史发展[J].美育,2006,(154):78-83.

[5]范益松,张生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兰州,730070)

编辑 / 任玉丹 终校 / 黄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