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连梵净山

2013-12-29 00:00:00李栓科
中国周刊 2013年4期

中国的名山大川不胜枚举,无论是险峻的华山。雄奇的泰山,还是秀美的黄山,都先以亿万年形成的独特的自然景观立世,再以千百年积淀的人文宗教胜迹称雄。在贵州亚热带山地,有一处名为梵净山的喀斯特丛林景观,可以说是被高速发展的社会边缘化了的山地景观。

梵净山所处的北纬30度地带,在全球都是沙漠和戈壁,如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印度北部的塔尔沙漠,美洲的墨西哥沙漠,中国的同纬度没有出现回归荒漠带,反倒呈现满目葱茏的绿地。尤其是像梵净山这样的原始丛林实属罕见。

这里不仅山清而且水秀。众多的山泉汇成了99条溪流,顺山体的东西走向,向东汇成了锦江和凇江,直奔沅江入洞庭湖,向西汇成印江河,入乌江进长江。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海拔2572米,东西宽约21公里,南北长约27公里,总面积567平方公里。古老的地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其具有独特的山地风光。10-14亿年前的古老地层有冰川时期大自然留下的奇迹,繁衍着2600多种生物,其中不乏7000万年到2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成为人类难得的生态王国和动植物基因库。

其最具代表性的有珙桐、紫薇、鹅掌楸及“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大鲵等珍稀动植物。

黔金丝猴毛色发灰,尾巴似牛尾,当地人也称牛尾猴。其颜面天蓝,鼻孔朝天,肩膀上有一块显眼的白斑。主要栖息在梵净山海拔1400到19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黔金丝猴是地球的独生子。与川金丝猴和滇金丝猴一样都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只是黔金丝猴数量最少。分布区狭窄,仅在梵净山地区出没。

梵净山层峦叠嶂,飞瀑悬泻,溪流纵横,森林覆盖率高达95%,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原生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地区,被古今中外的专家誉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地球绿宝石”、“武陵源之源”。

梵净山最有特色的物产应该是紫袍玉带石,浅海沉积的泥岩,在沧海桑田的巨变中,发生近玉石化的变质,导致近陆地的紫色岩层包覆着近海洋的钱绿色岩体。当地人为讨个彩头。形象地起名为紫袍玉带。

千百年来,梵净山孕育了多样的生态文化。佛教文化的兴起,始于唐朝,明代万历年间为十三布政朝拜之地。古碑称梵净山为“天下众名岳之宗”,是“古佛道场”、“极乐天宫”,香火之旺,盛极一时;傩文化,经历了三千多年历史的积淀和衍化,涉及民俗、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戏剧等许多艺术门类,被史学家和戏剧学家称为“戏剧活化石”,堪称中华一绝。

民族文化,主要是苗族、侗族、土家族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歌舞、节庆活动等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如苗族四面花鼓舞、寨英滚龙、四月八;土家族毛古斯舞、摆手舞、肉莲花、土家长号及婚丧嫁娶仪式;侗族大歌、赶坳节、敬酒歌等等。

梵净山还是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意味着其生态景观在地球上是有其独特的代表性。

但是,相对薄弱的科学研究以及较少的公众传播,使其社会知名度与其真正的价值不相匹配。随着地方政府开发力度的提升,最令人担忧的就是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许多景观独特区走过的超负荷之路,断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