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的山峰,依然冰雪覆盖,以技术前瞻著称的日内瓦车展大厅却如火如荼。
每个展台上端,都悬挂着标明品牌的大条幅。在奔驰和雷克萨斯之间,黑底白字QOROS格外醒目。这是一个崭新的品牌,来自中国的“观致”。
读懂观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05年,我曾目睹李书福把吉利带到法兰克福车展。“中国龙来了”。世界汽车业的反应是惊诧。
时隔8年,观致出现在日内瓦,当幕布揭去,人们见到的是即将量产的“观致3”中型轿车,以及一款跨界车、一款混合动力的概念车。
头两天的媒体日,3000家各国媒体涌向观致展台,他们报道的一个主题:这个另类的中国企业让跨国公司深感竞争的压力。
两年前,观致董事长郭谦曾用中国裁缝和意大利成衣的对比,向我介绍按照国际化流程开发中国汽车的新模式。新车亮相后,郭谦说,这两年来他们坚持了两件事。
第一,组建起一支由行家组成的国际化开发团队。在成员的挑选上,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基本标准只有一条:具备国际汽车行业的经验、技术、水平。
第二,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按照团队带来的欧洲的经验、流程和标准一步一步去做,绝不妥协。如果条件不具备,宁可先停下来,慢慢地把各方面的资源凑齐了再起步,从而保证新车型一步到位地达到可以和欧洲厂商相媲是的水平。
郭谦告诉我,这两年,在观致开发实践中他又有了新体验:一款好车,除了技术水平一流,更要用独特的品位和个性,赢得消费者的认可。比如喜欢奥迪的人,不会因为奔驰明天降价10%就放弃奥迪去买奔驰。每一个企业都在坚守自己的品牌特点,偏离品牌定位的东西,即便是能挣钱,也不见得去做。
我问郭谦,什么是观致追求的个性?
他说,观致的品位追求一种用简洁、现代的手法打造的高雅。我们是要树立一个大众化品牌当中相对高档的形象。
德国《汽车画刊》(AutoBild)如此评论观致:中国新品牌观致(Qoros),无论是在造型、座椅、配置、仪表板以及中控台,都体现出不俗品质和魅力,让人流连忘返。这3款车型拥有德国专业领域的高质量、高性价比,似乎要带着强有力的信心登陆德国,与大众逮腾、高尔夫、途观抢占市场。
在我看来,与十年前自主品牌第一代“模仿秀”式的逆向开发,五年前第二代在一个外国平台上重新设计一个车身的最大不同是,观致车型的开发是从平台做起。
由奇瑞与以色列量子基金合资的观致。离开芜湖,在上海和海外创立研发机构,在江苏常熟新建工厂,独辟蹊径地尝试一条按国际化流程,从平台开发起步的新模式。
汽车的外形设计原来和平台息息相关。原宝马Mini车型的设计师何歌特(Gcrt Hildebrand)加盟观致后反复强调:造型基础第一重要的就是比例,第二、第三还是比例。比例决定了一个车型的基本的气质。比如一位身材秀美的模特,就算披一个床单走秀也很有魅力,是她的骨骼和肌肉的比例决定了她的基本气质。
平台开发就是确定一个个性车型的骨架。这和拿来一个别家的平台,用外部线条硬要勾画出的风格大相径庭。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欧洲的汽车业更能理解观致的模式和成功。
全球汽车业曾经取得颠覆性成功的明星:菲亚特一克莱斯勒的掌门人马尔乔内、雷诺一日产的董事长戈恩,以及大众的高层都专程参观了观致的展台。成功收购了捷豹路虎的印度钢铁大王拉丹·塔塔在观致展台流连了半小时之久。
像观致这样,一上来,全球一流零部件供应商,五星级安全碰撞,涡轮增压发动机,欧式操控调校,独创的8英寸信息触摸屏,以及选装的双离合变速箱与自动启停系统,而起始价格要控制在两万欧元,难度可想而知。许多中国媒体表示质疑。郭谦回答,压力很大,但是贵在坚持,继续走下去。
路透社的一篇评论说:观致并非第一个闯入欧洲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中国汽车在此之前的多次尝试,均因安全性与质量标准方面的问题而折戟。观致的质量是获得欧洲市场信任的关键所在。